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紫山印迹

(2013-11-16 19:50:00)
分类: 北镇往事
去过北镇欣赏幽州古迹的人不计其数,却很少有人关注过万紫山。而在北镇生活的当地人,却很少有不知道万紫山的历史、万紫山的过去的。虽然那些发生在万紫山诸多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也鲜少见到它的原有面貌了,但一点点拼凑那些当地人对万紫山的描述和回忆,关于万紫山的印迹依然会清晰、立体。
 
  印迹之一:从“万岁山”到“万紫山”
 
  从北镇最繁华的街路上打听万紫山的地点并不难,顺着现存的古城墙再往西走,就到了万紫山了。因为正逢周末,万紫山山门前停放了不少车辆,附近都是到这里休闲的游客与当地人。
 
  万紫山地处北镇城区西北角,已被当地政府改造成万紫山公园。而在万紫山阳坡的中心位置,现在是北镇市万紫山烈士陵园。这里应该属于闾山余脉,山体不高,确切地说,修建成公园之后就更没有山的样子了。公园里面挺热闹,休闲游玩的人们三五成群,几位老年人自得其乐,聚在一起拉琴弹唱。更多的是带着孩子在这里游玩的中青年人,他们幸福的家庭剪影与公园里盛开的鲜花融成美景,引人注目。沿着通往陵园的石阶甬道,记者找到了位于公园中心位置,也就是最高点的烈士陵园。在用大理石铺设的烈士纪念塔下还有一个很广阔的广场。广场四周种植着各种树木,早春温暖的气候先一步吹开了丁香花美丽的笑脸。白色的、粉色的、紫色的,一团团一簇簇,绽放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走了一大圈,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证明万紫山过去的古迹或其他物品。在一株丁香花树下纳凉的两位老人告诉笔者,万紫山过去曾叫“万字山”,辽圣宗耶律隆绪到此山游览避暑的时候,人们又改名为“万岁山”。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封子简王朱植为辽王,镇守辽东,并在“万岁山”建辽王府。为避开“万岁”二字,遂又将此山改为“万翠山”。一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因这里物产丰富,山上有茂密的苍松翠柏,遮天盖日。站在山上,前望平原,后枕城烟,左顾双塔,右倚闾山,一派绝佳美景,因此,人们又将此山改名为“万紫山”,取万紫千红之意。
 
  印迹之二:从“娘娘庙”到“十不全”
 
  按照当地人的记忆,历史中的万紫山曾经庙宇众多,香火极盛,庙会则是万紫山一带最为热闹的民间盛会了。
 
  “过去,在这片山上,你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庙宇。”一位推着手推车的当地人用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圈。他说,万紫山曾有正殿、配殿各数十间,香亭、钟楼由回廊环绕,建筑相当复杂、气派。在山上还曾有两个泉眼,常年流淌,不冻不涸。在泉上还建有一口水井,称为“八宝琉璃井”。辽代末期,一部分庙宇被金兵烧毁。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人们在辽王府旧址改修了“天元观”,又在泉边新建了“崇泉寺”和“祖师庙”等建筑。曾有文字记载:“崇泉寺,翠岩重岗,引睇无际,每旦有轻烟笼罩,故昔人有崇泉晓雾最难描写之咏,为邑中胜概。”因此,这里的景致还曾被列入广宁(今北镇)八景之一呢,称为“崇泉晓雾”。
 
  有这么多的庙宇,庙会自然成了当地百姓一大盛会。每到有庙会时,四周七里八村的善男信女都会到这里祈福还愿。万紫山上的娘娘庙香火最旺,很多老百姓都到庙里来拜“送子娘娘”,摸一摸“送子娘娘”怀中的男孩泥塑,再在其身上绕一条祈祷用的布条,祈求子嗣。据说把这条带子带回家,妇女就能如愿以偿了。
 
  此外,被当地人格外看重的还有“十不全”——娘娘庙大殿里一尊人称“十不全大仙”的神像。对这位神仙,民间又称之为“齁巴神”。过去,在民间人们把常见的慢性气管炎病称之为“齁巴”。民间传说,如果患有“齁巴”的病人将几根油条绑在一起,挂在“十不全大仙”手中的拐杖上,“齁巴”病就会随着油条传到“十不全”身上,而患者的“齁巴”病就会痊愈。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挂齁巴”。每到庙会开始后,“十不全”大仙的神像前就会被人摆上很多油条,人们想方设法到这里送上一些祝福和祈愿,以求得健康与安宁。
 
  印迹之三:从“北镇庙”到“无字碑”
 
  万紫山和北镇庙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无意间听到了一块“无字碑”的故事。
 
  去过北镇庙的人都知道,这是古代祭祀北镇医巫闾山之神的山神庙。据历史记载,历朝历代凡遇天时不顺、地道欠宁、改朝换代、新皇帝登基等大事,朝廷皇帝都要亲自来此庙告祭,皇帝不能亲来,就派官员来庙告祭乞求保佑。其中,清代皇帝来北镇庙最为频繁,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位皇帝都曾来北镇庙祭山,特别是乾隆皇帝4次来到北镇,3次登上医巫闾山。在北镇庙神马殿有一块无字碑,向后人诉说着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高州镇总兵左宝贵请示朝廷,拨款重修北镇庙。皇帝了解情况后,命工兵管带马晓昌负责监修北镇庙。不想,马晓昌起了贪念,把原来的大殿七间改为五间,山门五间改成三间以中饱私囊,还为自己做了一甬石碑,准备给自己立传。可还没等往石碑上刻字就已东窗事发,被立斩于北镇庙前。这块没来得及刻字的石碑就成为一段贪官贪赃枉法的史实,被后人评说至今。后来,这块碑身在修建万紫山革命烈士纪念塔时,被用作基石,从此别有用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