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美,殊可称道

标签:
图片杂谈 |
文章之美,殊可称道
——读空谷幽兰博文的几点感受
空谷幽兰先生的博文,文体很多,有诗歌,有叙事、议论、抒情散文,有古风散文、学术论文等。篇幅都不长,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构思精巧;遣词造句,苦心孤诣,用力精到。叙事不啰嗦,有层次,娓娓道来;议论不露锋,却入木三分,让人明目;褒奖、针砭言辞不激却发人深思;话说七分,留有余地,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篇篇堪称范文,都是足见功底的好文章。文章之美,殊可称道。
空谷幽兰先生的游记同样精彩。他的游记,美不靠图片,全在文字。文章依旧短而精,细读可学如何写景如何议论,如何叙述,如何用简练的文字写好景且写得很美,如何将写景和议论有机衔接,如何避免空洞的感慨……
纵观博园,游记很多,要么文字冗长,平铺直述,要么是简单的文字加大量的图片。先生写游记的高妙之处很多。有的既写景又写人,有的只写人。在《伊宁遇见》中,只字未写景观,写得是驴友之间的真挚对话。这本身就是最美的景。他在文章中说:“
空谷幽兰先生在楼上写景,我们在楼下看先生,文字装饰了美景,美景装饰了我们的梦。
空谷幽兰先生的议论文,语言凝炼、逻辑严密、论证合理,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强,没有那些无关痛痒的苍白陈述,有时点到为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弦外之音或深思式结尾。
话不说尽,留点弦外之音多好。陶渊明说过:“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文字和音乐一样,真意不尽在文字和声音本身,而在于文字和声音之外。这“之外”里,才有写作者和弹奏者自己和知音才能领悟到的真言、真情、真笑,或苦言、苦情、苦笑。这弦外之意趣,才是议论文和弹琴的最高境界。当然,一首名曲演奏完毕,观众齐刷刷地起立鼓掌,其中不乏知音,更多的不过是“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我们虽然不能全部感悟先生文中的弦外之音,也不一定能悟透先生的深思式言语,但总能体味到一些先生文章或诗词之外的真言、真情、真笑,或苦言、苦情、苦笑。读文之妙莫过如此。
写文章有技巧又没有技巧。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一个人的文章写到纯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时,其中的遣词造句并没有什么神奥玄妙之处,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而已。“真情实感”就是初心。同样,“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本然”就是良心良知。
为文首要的是先为人,先生做到了。
身为资深教师的空谷幽兰先生,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高的文化水准,最重要的是具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素质。先生曾脑梗,脑梗后右腿站不稳,右手也没有力。但看到大雨中有老人摔倒,便不顾路滑,义无反顾地冒雨赶上去帮助施救。我为先生的举措而生敬意!真是高风亮节!
先生执教多年,成绩斐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时常表现出可亲可爱的童心童趣。入博十年,还不知送金笔是怎么回事。他曾问博友听雪女子:“我一直想问你,金笔是怎么回事?我不知道怎么会有金笔,也不知道金笔怎么送人。受主会有什么利益吗?”他有些文章写得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譬如《推拿医生传奇
只是不知“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
空谷幽兰先生
(我的铅笔画)
202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