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章-
-华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23
  • 关注人气:6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意诗文#秋,美在哪儿?

(2021-10-18 06:41:07)
标签:

一文知秋

杂谈

#秋意诗文#  秋,美在哪儿?

秋的大美,或者说秋的浓浓诗意,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声、色、姿、气。古今咏秋的诗词都超脱不了这四个字。秋,其声在于听,其色在于赏,其姿在于品,其气在于叹。

秋声在于“听”。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那片最早感知秋天来临的黄叶,飘然落地的声响,便是秋曲的前奏或序曲,引来秋之组曲。秋声中既有风的喧闹,落叶沙沙,还有寒蝉凄切,秋虫相泣,更有流水涓涓,秋鸟凄鸣。“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杜牧)“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禛)。这些声,有的是对美好已逝的哀叹,有的是即将离世的哭泣,有的是面对凄寒的悲鸣,有的是情谊缠绵的告别。正是这些万物之声才组成了动人的秋的天籁和声。这秋声,不知搅乱了多少诗人的心。

不知是谁最早提出了“听秋”这一词语?一个“听”字蕴含千篇文章,意境无穷,实在是妙不可言。

韩愈有“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但是,这“萧萧打叶声”,指的是青翠的荷叶。陈与义在《虞美人》中虽提到残荷枯叶,只是“空见残荷满”,没“听”到雨打“残荷”;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仅仅是聪敏巧妙地暗示了“听”。是孟郊?他有“卧冷无远梦,听秋酸别情”;是齐己?他有“听秋唯困坐,怕客但佯眠”;是毛幵?他有“便恐岁华催去,听秋虫相泣”;是陈允平?他有“竹外人清,听秋声将转”;是李商隐?他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我想,不会是诗僧齐己,更不会是毛幵、陈允平、李商隐,最早提出“听秋”的,很可能是“诗囚”孟郊。

孟郊具备这样的情致和才智。他因坎坷和多蹇,最能悲秋,才深情冷眼“看”秋色,心匠自得“听”秋声。

要听得秋声之韵,先需心静。心静,才能忘怀万虑,灵想独辟,如万象在旁,与自然契合;入静,才能独步古今与天地神往,烦躁肯定会不辨五音。万籁之中涵映着秋韵之精微,之深沉,之幽情,之高远,之意境,心静才能默以神会。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落叶聚又散,寒鸦栖而复飞,空寂之中偶有声,静中有动,动而复静,李白“听”到了秋的寂旷空灵而沉冥入神;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王维似身之所容,听出了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的沾滞之音;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珠帘隔黄叶,夜来霜送冷,静卧中的王昌龄栖神幽遐,不觉“卧听南宫清漏长”;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范云从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中,听出“多肃杀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明月寒照,窗前风竹敲打出萧瑟秋声,使欧阳修领悟了秋韵中那微妙至深的禅境;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柳永在乱洒衰荷的秋雨中,听出颗颗珍珠落盘声?

……

这都是心静后,默以神会的听秋——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领悟微妙,生无穷之情。

秋声是天籁,胜似琴瑟箫笙所奏之五音。它有时渺然隔云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只有听懂秋声者才能从冲然而澹的“千叶万叶声”中,从悠然而远的秋虫相泣中,从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中感知秋那幽幽心香、凄婉的心语,品味出人间的况味。

秋色在于“赏”。

没有哪个季节比秋更美了。它既有春的靓丽,夏的热情,又有冬的萧瑟;它将春夏的原色凝聚浓缩,淬炼为五彩,基色却是金黄;它把春的稚嫩青涩,夏的踌躇满志,升华为殷实、成熟和老成;它面对即将到来的冬的无情肃杀,为春保存了所有的希望。

蓝天白云,鸿雁高翔,霜叶红遍,层林尽染,飘叶如雨的秋之景致,是色彩美,声色美,动感美的综合;即使秋雨潇潇,雨滴枯荷,也别有一番韵致,留给人的是寂寥中的清韵,是残败中的衰飒之美。

秋叶的飘落启示了舞蹈家,残荷则启示了画家。当吴冠中面前“突然,出现一大片残荷,水面枯枝交错,残叶与莲蓬卷缩得难辨形体,都似无意挥写泼散的黑块与黑线。这些线与块显得分外动人,是借助了水里倒影,由于倒影,一再重复叠映了块与线,虚虚实实,不易一目了然,倒仿佛利用水袖强调了舞蹈的节奏,余韵悠悠”(吴冠中语)。这就是画家眼中的秋之美,残荷之美:叶残蓬卷,枯枝交错,悠悠余韵,不失风骨,是点、线、块、面组合间的节奏之美,抽象之美,是天然的笔飞墨舞。

秋姿在于“品”。

秋末黄叶纷落芳菲歇去,让那些大树的枝干细桠展现出了自己的形态挺然秀出的枝干细桠,姿纵不傥,气宇轩扬,朴拙遒劲,张扬着“劲干刚枝岁久磨”的刚柔并济之美这就是秋的姿态

秋末的树,“风删雨剥枝干秃”,但“老干青枝更绝尘”,或直摩青空,或干如虬龙,或枝疎干老,或狂狷飘逸,甚至那些看似软如丝的细桠,都含有一种刚毅在里面。美就美在““刚”和上。这种枝干的分整复斜生成的“柔”,正是中国人心目中的那种刚柔并济的君子风范。这就不难理解画家笔下的“夜深山月照高枝”也好,“柔枝弱干千万余”也好,“不似梅花枝干古”也好,“苍枝偃干如虬龙”也好,“枝头余叶堕声干”也好,“枝虬干直摩青空”也好,“千林雪色亚枝低”也好,“老干枯枝傲雪霜”也好,为什么能“写影向华堂”被人悬挂于中堂之上了。这些画中都隐含着“刚”、“柔”两字,是刚柔并济,久磨不屈精神的物化。“刚”是君子的风骨,“柔”是君子之筋。正是有了“刚”的坚挺风骨,“柔”的顺势轻克,泱泱中华才能挺立于东方五千年不倒。

中国古代诗人留下了不少“枯枝”的美句。如果你认为这大都是凄楚悲凉的心态所致,那就错了。诗词中的“枯枝”之“枯”,不尽是“枯萎”,不尽是“枯死”,多半是指秋末叶落尽或仅余少许叶时,枝干那种空灵、斜好的姿态,所展现出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才是“枯”的真正内涵。诗人是透过“枯枝”的这种美的存在状态来抒发某种心情的。

李白有“枯枝无丑叶”句。虬曲的枝干上摇曳着几枚枯叶,贵在“枯”“少”美在“丑”“倒挂绝壁蹙枯枝”美,“冷月枯枝”美,美在哪里?美在“枯枝”。如果没有虬曲的“枯枝”,仅有“绝壁”、“冷月”,那是僵硬、单调没有生机的“冷美”。所以,唐代诗人蒋吉才“路傍花发无心看,惟见枯枝刮眼明。”宋代诗人张道洽才“爱疏爱淡爱枯枝”。很明显,是因为枝干那种“虬曲”,“苍古”,“雄奇”,“斜”,“蹙”,“疏”,“淡”,“枯”的斜好姿态,甚至“落叶飘兮枯枝竦”的凄美,才让诗人“眼明”,才让画家“手动”“世上非无好颜色,诗人所赏是风姿”。

“诗人所赏是风姿”,是美的寻找和发现。“枯枝”的这种风姿,是一种魅力之所在;“枯枝”的这种风姿,流转曲至,迎合了或者契合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气韵生动”,“大美至简”,“天然去雕饰”等审美情趣和理念,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若干概念的物化。

秋气在于“叹”。

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长风万里送秋雁,萧条秋气味浓浓。这是一种“叹”。叹,多为家国情怀的抒发。没有哪个季节能像秋一样,压满了文人沉甸甸的心情意绪和家国情怀,似乎文人的万般情愫皆在秋季。

最早给秋注入家国情怀的应该是屈原。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是他心境的写照。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那萧瑟的秋风,枯黄的落叶,不知带走了他多少伤感情怀和对家国的涓涓之诚。

陆游“闲对残荷把一杯”,“残荷丛竹共催诗”,笔下流淌的是比残荷更惨的心境,滴滴闷酒化作的字字诗句,是家国情怀。

辛弃疾感叹人生短暂,壮志难酬,内心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面对残酷的现实,辛弃疾愁而不悲不哀,“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当年的宋玉确实有多悲秋的句子,而辛弃疾却敞开胸怀,纵情通达,暗含的是寄托的深意。

秋风秋色,也能励志。抗倭名将戚继光战场归来,勒马回首,仰瞻群山,只见层林尽染,感慨万千:“繁霜尽是心头泪,洒向千峰秋叶丹。”这秋叶之“丹”,哪里是秋风秋雨所染,染红千峰秋叶的是他和众多将士一心抗倭报国之“心头血”。一个“洒”字表达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秋瑾为“秋雨秋风愁煞人”的诗句注入了深广的内涵,这“秋雨秋风”里既有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之声,又有人民大众惨烈抗争的吼声;这“愁”里既有对推翻满清的急切心情,又有对后人的激励和重托。这愁,是壮志未酬之“愁”,是家国情怀之愁,是大丈夫之愁。

……

秋之五音得于听,秋之五色得之眸,秋之五味在于尝。观秋而得媚,听秋而得神,品秋而得味,非“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不可得也。

#秋意诗文#秋,美在哪儿?

#秋意诗文#秋,美在哪儿?

秋叶之美

#秋意诗文#秋,美在哪儿?

枝干斜好

(以上均为手机拍摄)

2021年10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