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母亲工业

标签:
回望 |
青岛的母亲工业
——走进青岛纺织博物馆
提起青岛的四流路,老青岛人无人不知,赫赫有名。因为这条路是青岛的母亲工业——现代纺织业的产房。
四流路是青岛建城初期最早的汽车公路之一。1897年,德军占领青岛后,修了三条由市区通往郊区的公路,即由台东镇到崂山柳树台的台柳路(中国第一条汽车公路);由湛山村到崂山流清河的湛流路;由四方村到流亭的四流路。这三条城市公路,促进了开埠不久的青岛工商业的发展。那个时候的青岛人就已经懂得了“要想富先通路”的道理。因四流路紧邻始建于1899年,1904年建成通车的胶济铁路,且走向基本平行,得天独厚,所以,建成之后,大批建设资金“流”向这儿,短短二十几年就“流”出了几十家企业。德国人捷足先登,于1902年在现四流中路建了青岛德华缫丝厂,成为青岛纺织工业的发端。1914年,日本趁英德法俄在欧洲大战时占领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沿着四流路两侧建了一批工厂,其中九个是纺织厂。这十家纺织厂,让四流路真正成为了纺织一条街。我说它是青岛现代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的产房一点都不为过。现在的四流路,北岭以南划给了杭州路,留下的分为南、中、北路三段,南起北岭,北至娄山路,全长11215米。这一万多米,寸寸都留下了纺织人的血和汗,写满了纺织人一百多年的辉煌。
近三十多年来,随着青岛东部和西部新城的繁荣,随着四流路一带十几家纺织企业的改制、外迁,四流路不再那么热闹了,渐渐地远离了青岛人的视线。可是,老青岛人知道,四流路(包括已改名为“杭州路”的那一段),在改革开放之前,是青岛最繁忙的的工业一条街,青岛几乎所有的大型国有企业都集中在此,光纺织大军就有十二万,他们的脚步曾经震撼过这条街。四方机车厂,青岛十二家纺织、印染、机械厂和一家纺织医院,自南向北,沿着此路依次摆开,占据这条路的半壁江山,撑起了青岛现代工业的大厦。这条路,可以说是青岛项上的一条金项链。十三家纺织单位无疑是这项链上最明亮的珍珠。这十几家纺织企业不但是青岛的母亲工业,而且为中国的纺织工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青岛老市区内,有近一半的家庭有人工作在纺织企业,有的祖孙三代都工作在一家纺织厂里。所以,老青岛人对四流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会让无数纺织人一百多年来的铿锵脚步成为一时的空谷足音,要把一百多年来青岛纺织人对青岛,对全国乃至对第三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浓缩和凝固成文字,让后人不但“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而且继承先辈们的事业奋勇前进。于是,2017年7月青岛人建了“青岛纺织博物馆”,一建就是全国最大的。
2019年8月的一天,我走进了“青岛纺织博物馆”。
青岛纺织博物馆位于四流南路80号。馆址前身为始建于1934年的上海纱厂(国棉五厂前身)旧址建筑群,共设置了九个展馆,约八千多平方米。我不知道为何要把纺织博物馆选择在这里,如果让我选,我会选择1902年建厂,成为青岛纺织工业发端的青岛德华缫丝厂即后来的华新纱厂、国棉九厂。理由很简单,青岛华新纱厂代表了青岛纺织业的前天。
站在四流路上可以无遮挡地看清整个厂前区。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水塔和新建的“纺织女工”雕像,在亭台长廊和花卉造型的烘托下,特别耀眼。
作为青岛人,虽然知道青岛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曾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但,只有走进了青岛纺织博物馆,了解了青岛纺织业的前天和昨天,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青岛的纺织工业被称为是青岛的“母亲工业”。
提起青岛纺织业的前天,不能不提到四个人和一群人。
第一个人是杰出的实业家,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周学熙。
1902年,德国人建的德华缫丝厂,尽管产品质量被业内认为“是我们看到的最好的绸子”,但是由于建厂、培训和购买设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致使资金周转困难,生产又秏料大、工效低,导致经营亏损,本金耗尽,于1908年彻底停业。1910年,曾有6名青岛和烟台的华商打算接手后重新经营,因瘟疫流行而告终。1913年8月,周学熙出资购买了德华缫丝厂。鉴于前者缫丝失败的经验,改建为棉纺织厂,定名为“青岛华新纱厂”,成为青岛第一家民族纺织企业。开业不久,华新纱厂就受到九家日资纺织厂的“围追堵截”。面对强势对手,华新纱厂以一抵九,步履艰辛,在夹缝中求生存,博弈于三大领域的竞争中。这三大领域是:一、市场竞争;二、技术竞争;三、人才竞争。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九家日资纺织厂几乎控制了青岛的纺织市场,华新纱厂孤军作战。身处逆境的周学熙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魄力。他首先避其锋芒,开辟内地市场,推广植棉,提高质量,自行发电,掘井取水,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稳住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注重技术竞争。1933年,周学熙遍访欧美十国,引进先进设备,建成纺织——印花——染色全能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确保产品质量,使产品获选参加了芝加哥百年进步世界博览会。在此基础上,周学熙充分利用本土优势,提倡使用国货,开发出“爱国蓝、思乡绸”等产品,并采用声援日资纱厂罢工工人等方式,提高了民族纺织业的竞争力。技术人才和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1923年,日商钟渊纱厂以高于华新纱厂1.5倍的工资挖走了大批熟练工。周学熙以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增加效益奖励等方法留住和吸引人才,并高薪聘请日本专家进行管理,稳定了职工队伍,站稳了脚跟并带动了一批民族企业相继建立。直到1949年,青岛华新纱厂一直是青岛最大的华商企业,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
第二个人是周学熙的次子周志俊。
周志俊幼年随祖父和父亲寄居青岛,倍受先辈爱国思想的熏陶。1915年,他参加了美国亚力山大汉弥尔顿商学函授学校学习经济学,侧重于钻研现代企业管理专业,从此走上了经营民族工商业的道路。他从1919年起,担任青岛华新纱厂总经理与父亲共同经营着青岛华新纱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志俊把青岛华新纱厂的机械设备迁移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创办了信和、信孚、信义,新安、新成、新业等工厂,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他除继续经营青岛华新纱厂外,还在上海开设机电、制酸、电器等工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周志俊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率先走公私合营的道路。1950
年至1953
年,先后将上海信和纱厂、青岛华新纱厂、上海茂华银行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9月30日,青岛华新纱厂正式公私合营,周志俊又放弃华新纱厂总经理的职务,将企业完全委托给公方管理,使用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厂名。他所经营的其他企业也在1956
年以前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1956
年,他还决定将价值200多万元的证券定息上缴国库。1979
年至1985 年,又先后向山东省工商联、省儿童福利基金会、省体育中心捐款。1984
年,又把应领的95
万元定息全部上缴国库,并先后购买公债、国库券,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66年6月15日,华新纺织印染厂正式改为国营企业,定名为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印染厂。
第三个人是印染业的杰出代表陈孟元。
1934年8月,陈孟元在青岛开办“阳本印染厂”,并迅速发展成为大型印染厂。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强占“阳本印染厂”,陈孟元拒绝合作,潜避沈阳。抗战胜利后,印染厂被收回。从1945年到1949年青岛解放,陈孟元支持工人护厂队保卫工厂免遭破坏,迎接解放军进城,并将大宗布匹批发给新成立的国营商业公司,货款全部存入解放区的北海银行。1950年,陈孟元拿出所存黄金用于扩建厂房发展生产,使阳本印染厂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印染企业。
第四个人是纺织机械制造业的代表隋石卿。
1920年,他发现青岛天津路上有一家德占时开办的铁工厂,规模虽小,设备简陋却比较齐全,尤其是这里的工人多数经过船坞工厂和四方机厂德国技师的严格培训,技术精湛,只是德国人回国后,工厂已经难以维系。隋石卿瞅准时机,盘下了这间铁工厂,并投资添置了不少先进设备,改名为“华昌铁工厂”。因注重技术革新,产品质量过硬,经过几年的发展,从为各大工厂生产机械配件、机器维修做起,到后来已经可以独立生产机器设备。隋石卿由商业资本转战工业领域的做法,开创了青岛商界的先河,之后同行们纷纷效仿,投身工业。1929年,为扩大生产,华昌铁工厂从狭小的原厂址迁至现青岛内蒙古路新建厂房,改名为“利生铁工厂”,为发电厂、自来水厂及各大纱厂配制零件、进行机器修理,是青岛最早也是最大的民族机械工厂。1945年,改为中纺机械厂,后来发展成了青岛纺织机械厂。1950年,青岛纺织机械厂研制出第一台国产梳棉机,填补国内空白。1993年底与意大利合作生产的自动络筒机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这四个人都是青岛的纺织巨子,行业先驱,对青岛早期的纺织业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贡献巨大。他们是当年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实业救国的典范。
还有一群人不能忘记。他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派出的14万“以工代兵”的劳工。
在赴欧参战的14万华工中,从青岛出境的就超过十万人。1916年10月,赴欧华工招募所设在青岛华新纱厂(原德华缫丝厂)内。从河南以及济南、周村、潍坊、青岛等胶济铁路沿线地区招募的华工,以青岛华新纱厂为主要的培训基地进行集训,华新纱厂的数百名纺织工人被录取。这十几万华工在青岛签约出国,合同期定为三年。从1919年2月到1922年3月,十二万名华工合同期满返回祖国,其中近十万名山东籍华工全部在青岛登陆返乡;一万多人死于战争、劳役和疾病;三千人移居法国。
且不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14万华工“以工代兵”参战,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地位;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万人以上的对外劳务输出;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举措。短短三年的时间,14万华工所表现出的吃苦耐劳,英勇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欧洲。中国人的这些优良的品质让法国姑娘露易斯爱上了华工张长松,战后留在巴黎,婚后育有十三个子女,生活美满幸福。二战时,张长松又带着自己的儿子参加了保卫法兰西的战斗,在当地传为佳话。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肯尼迪教授说:“一战期间中国派出14万华工支援协约国,树立了以东方文明拯救西方文明的范例。”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战争中,施以援手的勇士,他们用肉体和生命捍卫了法兰西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华工颜世彬、王清泰于1919年底加入了周恩来等组织的旅法华工总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劳工三年期满后,党组织决定他们秘密留法学习深造。不久又一起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初,中共中央任命颜世彬为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王清泰任青岛沧口区委书记。王清泰在纺织工人聚居地沧口发展党员,建立起沧口钟渊纱厂党支部。4月初,王清泰与钟渊纱厂党支部发动全厂3000余名工人举行大罢工,反抗日本厂主和工贼的残酷压迫。不久,沧口区委机关被查抄,4月13日市委机关遭破坏,颜世彬、王清泰被捕。面对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他们坚贞不屈。1931年8月19日,被国民党杀害于济南。
……
提起青岛纺织业的昨天,不能不提到两个人和一大串数字。
这两个人是陈少敏和郝建秀。
陈少敏(原名孙肇修),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豫南、鄂东一带,有一位“走路如风,手使双枪,左右开弓,百发百中”让日伪军闻风丧胆的女将,她就是陈少敏。她是中共七届中央委员会仅有的3位女委员之一。解放后又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仅有的4位女委员之一。
解放后,按她的资历本应担任山东省的领导工作,但她要求“最好分配我去作工人工作或农民工作,从一个工厂或一个生产合作社做起,一气儿做上三年、五年,搞出一套群众工作经验出来……”
中央同意了她的请求,陈少敏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任中国纺织工会第一任主席。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陈少敏到青岛督办城市接管工作。到青岛后,她置身于群众之中做调查,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在她的建议下,青岛市军管会很快选派出一些优秀的干部进驻纺织厂,从而使8个纺织厂的接管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产品产量逐日提高,纱布市场趋向平稳。在接管工作中发现,各个纺织厂仍在执行解放前的那种“搜身制”。陈少敏对此十分气愤,她说:“工人阶级现在已经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了,为什么还要受此污辱”。在她的要求下,军管会下令废除了搜身制。
解放初,纺织厂的劳动环境和条件都很差,工人待遇很低。陈少敏及时写信向中央反映,最终促使公布了劳动保险条例。
1951年,在深入基层中,她发现、总结、推广了郝建秀工作法,大大提高了纺织工业水平,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陈少敏指出:“一定要认真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如果全国纺织企业都达到郝建秀所在的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的水平,全国一年少出的皮辊花可以多产36738件纱;如果全国细纱工人的皮辊花水平和郝建秀一样,一年可多产44460件纱。只要全国纺织企业达到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的水平,超额利润就可以买68架战斗机,用这些战斗机就能消灭更多的侵略军。”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过程中,还总结推广了《一九五一织布工作法》及《1953年纺织机器保全工作法》等21个先进工作法,为当时培训新工人提供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操作法。陈少敏还非常注重培养工人,积极建议各厂从扫盲开始,设立职工业余学校、夜校,开办工农速成中学,在纺织院校开办劳模班、调干班,为纺织工业培养了大批新一代技术和管理人才。
陈少敏这种“从一个工厂或一个生产合作社做起,一气儿做上三年、五年,搞出一套群众工作经验出来”的工作作风,不是作秀式的走入,蜻蜓点水式的调查,很值得发扬。
正是有了陈少敏的发现、培养与帮助,郝建秀日后才成为了中国纺织工业的优秀代表。
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郝建秀13岁进厂当工人,不到16岁就摸索出改进整个纺织业技术的“细纱工作法”。郝建秀摸索出的细纱工作法,创造了七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
的新纪录。这个纪录为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的六分之一。这一先进的工作法被称作纺织业革命性的突破。
1951年7月,陈少敏在青岛主持召开了全国纺织厂细纱工作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现场会。会上,陈少敏高度评价郝建秀工作法。8月,纺织部和中国纺织工会在青岛召开全国纺织细纱职工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将郝建秀工作法推广到全国。9月和10月纺织部两次发出通知,要求全国纺织企业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全国有400多家纺织企业立即掀起了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高潮。一些非纺织行业也借鉴郝建秀工作法,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取长补短,促进了企业增产增效。
1952年,青岛国棉六厂将郝建秀所在的小组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推广模范小组”,简称“郝建秀小组”,后被国家承认。“郝建秀小组”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郝建秀小组”的历任组长多人被授予国家级荣誉称号。
一百多年来,青岛纺织人创造的一大串经济数字,就是青岛纺织业是青岛的母亲工业的最好作证。
上世纪初,在青岛华新纱厂的带动下,青岛陆续建立起与纺织业配套的针织、印染、制衣、机械等各类企业200多家,并催生了繁华的四流中路商业圈。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青岛纺织业的企业资本总额一直占全市工业资本总额的90%以上。
1949年,青岛市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9%,这个数字一直保持了三十多年,长期以来是青岛市主要的财政来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青岛纺织业仅在山东省内就援助建设了15家纺织企业。先后为国内五个省市自治区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并帮助建立了纺织企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青岛纺织业就开始对七个国家进行经济技术援助并援建了纺织企业,对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青岛纺织机械厂技术力量雄厚,出产的梳棉机等纺织器材遍布大江南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支援河北邯郸,陕西渭南,甘肃白银等地整建制地建厂。
从1949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岛的纺织工业走过了自己辉煌的历程,至今在青岛二十大出口商品的出口总值中,纺织服装类商品仍占首位。
……
走出纺织博物馆,我站在四流路上回望,博物馆前区那高大的水塔爬满绿藤,像一个大写的A字傲然挺立。我想,青岛纺织人特意保留这座水塔意蕴深长,它是青岛纺织业永葆青春的象征;它是青岛人对青岛纺织业攀登世界最高水平的期望;它是矗立在青岛人心中的丰碑,让一代代青岛人铭记着为青岛的纺织业做出过贡献的所有先辈。
纺织女工雕塑
纺织巨子
老式纺织机械
华工张长松和他的妻儿
陈少敏
陈少敏与纺织女工
郝建秀
1954年青岛华新纱厂欢送同事去北京国棉三厂工作合影
挺立的水塔
(手机拍摄)
后记:我二姐曾在青岛华新纱厂(国棉九厂)工作过几年,后调入青岛市府交际处工作。谨以此文献给与癌症抗争八年后刚去世的二姐蕴华。
蕴玉含晖曾风华
音容笑貌亦清雅
202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