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意象”到“意境”

(2019-08-18 08:18:14)
标签:

小感想

从“意象”到“意境”

最近,看了一篇报道,介绍了一位67岁开始画画,被称为“梵高奶奶”的常秀峰。她短短数年,画了100多幅极富乡土气息的画,受到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高度赞扬。她绘画天赐的展现纯属偶然。在给孙女儿讲述乡村的事物时,无论她怎么说怎么比划,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孙女儿就是听不明白,她一着急,顺手拿起孙女儿的蜡笔,“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边说边画,用画来表达,孙女儿立马就明白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半年时间,就画出了30多幅画。 2006年,儿子开始把她的那些花草、果木、山路、田埂、老房子,还有活灵活现的小动物们,陆续放在博客上,引来数十家报纸和电台争相采访,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欧洲的媒体也纷纷报道。一时成为惊世传奇。

著名画家陈丹青认为,常秀峰的画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法国著名摄影师斯克劳迪·斯鲁本评价说:“梵高奶奶和我一样,都不是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用心。”

智者的心灵是相通的。这两位很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强调了一个“心”字。即心灵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说明,优秀的艺术创作离不开“心”。“心”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情感。情感哪里来?凡有天赋的艺术家,其心灵和情感总是来自于大自然,总是与大自然相通,总是离大自然最近。他们的眼力来自于心灵,能发现大美,能把对大自然的情感浸润到一砖一石一水一木一草一花中,每一笔都是从心灵里自然涌出的心语,因而他们的作品总是质朴纯真,富有大自然的灵性、韵致和情调。

情感(心)对于艺术创作如此重要,但又离不开天赋。人们把奇才称为“最接近上帝的人”,他们的大脑,就好像是被上帝抚摸过一样,特别灵光,特别有才思。这些离上帝最近的天才,无论是科技发明还是艺术创作,都表现得情感满满,才思泉涌,超乎寻常,超凡脱俗,其才情或早或晚,总能宗教式的激情喷发,即使斯人已远,也会作品不朽。

谈到艺术,不能不提“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晚唐诗人司空图,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一品都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做了比喻说明。统而言之,“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明代朱承爵)不是谁都能做到“意境融彻”的,能“融彻”,靠得是情感(心)和天赋。

中国画不是再现艺术,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真”、“像”、“美”,而是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生成的气象,高度浓缩在了一个“妙”字上。“妙”,关联天地大道,涉及人伦日用,能启迪心智,传其神,沁心脾,让人在瞬间修德悟道。画圣顾恺之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说:“妙画通灵”。一幅画达到“妙不可言”,通灵出神的程度,就是“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而“妙不可言”,“天成之妙就是中国画孜孜追求的意境。不是谁都能做到“妙画通灵”的,能“通灵”,靠得是情感(心)和天赋。

什么是意境?虽众说纷纭,但其共同点,即其内核却很一致,并清晰可见。这就是美学家宗白华所说的,“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宗白华的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艺术的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二、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才能成就活泼玲珑的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这第二层意思,就是对结晶品的诠释,其内核是个“心”字。

总之,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情景交融”主要是一种“意象”,并非一定有“意境”,或者说,“意象”仅仅是“美”,不一定是“妙”,只有达到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让人“妙悟”,得“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称得上有“意境”。“意境”要高于“意象”,“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宗白华语)

无论是朱承爵所说的“意境融彻”,还是谢赫说的“气韵生动”,以及顾恺之说的“妙画通灵”,都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的,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意境。绘画、摄影本身并不等于艺术。只有达到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才能称得上艺术。摄影艺术是舶来品,但它一进入中国,便被赋予了“意境”的诉求。那就是,由“情景交融”的“意象”,到“情理交融”,得之眸而寓之神的“意境”。角度、光线、光圈、色彩、构图和曝光时间等等,不过是生成“情景交融”这种“意象”的手段,既有技术含量又有文化含量和思想内涵,既有物境又有情境,能让人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的摄影作品才有生命和灵魂。否则,拍摄出的作品,甚至包括高清晰的特写作品,不过是依靠相机(手机)的技术性能和一点操作技巧所做的一些景物成像记录罢了,不会有意境。

作为绘画或者摄影爱好者,如果你不甘于仅仅做景物的成像记录者,而想去不断地寻找、发现、捕捉、定格鲜活的“意象”,创作出有“纪象以外之情趣”的有意境的艺术作品来,除了学习和实践,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生活,有融入自然的创作情感,“不是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用心”去创作。当然还要有点才分。

美无处不在,对许多人来讲,“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去而不复念也。”但有的人,有来自于心灵的眼,能目遇神会,能“师法自然”又能“妙极自然”,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神会出一番大道,咏叹出珠玉般美妙的诗文,幻化成感人的乐曲,描绘成动人的画卷,拍摄出精美的图片。这些,当然要靠学识的积累。这种学识的积累既来自于书本,更重要的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另外,不可或缺的是神会。我不知道这种“神会”是不是古人所说的“天人感会”,反正离不开情感(心)和上帝给予的才分。上帝总是偏袒那些被他摸过脑袋的天才,这是没法子的事。“梵高奶奶”,没上过几年学,绘画理论也说不出多少,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上帝给予的才分,并且做到了“造化与心源的合一”,所以她的艺术创作才能真正的从“意象”到达了“意境”。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学识,至关重要的恰恰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创作情感和来自于上帝的才分。 


从“意象”到“意境”

从“意象”到“意境”

从“意象”到“意境”

从“意象”到“意境”

 “梵高奶奶”的作品

20198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