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帝嫘祖建都成婚开封轩辕楼的历史依据

(2018-04-09 11:24:13)
分类: 华夏历史文明发源

    黄帝嫘祖建都成婚开封轩辕楼的历史依据


    开封是中国最早的“五大古都”之一,现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国著名的“八朝都会”,也是黄帝出生、称帝、与嫘祖成婚、育子、建立中央邦国之地。

     一、北斗、昆仑、中央、地中是黄帝的象征。

    据汉代易学著作《河图稽命征》记载:陈“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于青丘”。“北斗枢星”是黄帝的象征,东汉易学著作《河图始开图》指出:“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又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祗之女(大致为织女原形)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轩”即附宝之子、北斗枢星、轩辕黄帝。

    天上的“北斗枢星”与地上的青丘、昆仑山、天地之中相对应,故也称黄帝居住“北斗枢星”下的青丘、昆仑山、天地之中为中央之国,黄帝为中央帝。据汉代儒家经义之书《尚书纬》记载:北斗“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随二十四气,正十二辰,建十二月,又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故为七政。”其中“七政”,是地上黄帝以“地之中”昆仑为中央,管理的“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一说为“金、木、水、火、土、日、月”)。

    汉代易学著作《河图括地象》也记载:“昆仑者,地之中也。”又称:“地中央曰昆仑,东南五千里名曰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说明“北斗”在天上所居住的“天之中”“紫薇垣”,与“黄帝”在地上居住方圆约“五千里”的“地之中”“昆仑山”,彼此是上下对应的关系,也符合太极文化“天地人合一”、“天地人之中”的理论。其中“北斗”对应“黄帝”,“天之中”对应“地之中”,“紫薇垣”对应“昆仑山”,象征着天之中、北斗、黄帝居住在地之中、昆仑山。

    所以,战国哲学家庄周《庄子·至乐》认为:“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休”是指黄帝止宫休舍之地。而“北斗”“天之中”、“黄帝”“地之中”,也就是太极“天地人合一”的“天地人之中”。

    二、青丘、寿丘、轩辕丘、黄台宫室、北邙同为黄帝出生地。

    因为黄帝是活了百岁的寿星,因此黄帝居住的昆仑山、青丘也称轩辕丘、寿丘,故《河图稽命征》又记载:陈附宝“生黄帝轩辕于寿丘”。

    黄帝居住的青丘、寿丘、天地之中在开封古陈留之地。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祥符县志》等古籍记载开封古“浚仪:青丘,亦曰玄池。女娀简狄浴于青丘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女娀简狄”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妃子简狄,她与帝喾在黄帝出生的开封古浚仪县青丘,今为水稻乡黑池生下的了商契,即阏伯,青丘本是玄鸟生商之地。

    黄帝、商契出生的青丘,也称昆仑山,即地之中、或天地之中。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新五代史·司天考》引后周知开封事王朴记载:唐“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太)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建国,定都于汴”。可见,五代后周建都,是以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张遂)测得开封浚仪“地之中”作为建都开封依据的。

    宋代经学大师鲍云龙《天原发微》也记载:“宋朝岳台是地之中,今在浚仪旧开封县。唐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景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建国,定都于汴,树圭置箭测岳台。晷刻居中,晷正则日至,气应得之矣”。说明唐代开封岳台取代西周登封阳城“地之中”后,重新回归黄帝、商契出生“青丘”“昆仑山”“北斗之下”的开封“天地之中”“天下之中”。

    据清代《开封府志·卷十一学校》引明朝都御史章焕记载:“余涉禹迹(指夏禹治水,足迹所走中国之地),按舆(疆域)图,知豫为九州之中,祥符又豫州之中,祥符虽一邑,藩省置焉。内环八郡,外络八州,实天下枢也。”又记载:“今祥符中国之中。”“祥符”即九州豫州、开封、浚仪、青丘之地,是上古时期“北斗枢星”黄帝治理天下的地中、中央、中国、中枢之地。故唐代学者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黄帝,中央含枢纽之帝。”道教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崆峒问答》也解释:“北邙治河南开封之北,当天下之中,受天下之正炁,如人之五脏居于胸腹,脉则行四肢也”。“开封之北”的“天下之中”,就是“中央含枢纽之帝”姬芒(邙)建中央之国、称中央黄帝的青(寿)丘、轩辕楼(丘)之地。“北邙”,也称“北芒”,地名由中央黄帝姬芒(亡、邙)下葬地“芒”山文化传承而来,也是华夏子孙追随黄帝下葬北芒(亡、邙)山的历史文化原因。

    三、黄帝、玄嚣、昌意均出生在战国大梁黄帝城。

    古典史志对黄帝居住、建都开封北邙山,即战国魏国国都大梁也有明确认定,如唐代王鹳《广黄帝本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轩辕黄帝传》、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均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这与西汉王莽《新莽铜嘉量》铭文“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的记载,以及《清华简·保训》记载周文王告诫周武王像先祖黄帝、舜帝和商祖微上甲一样求中、得中、归中、执中,回到自己先祖的故土中原的历史是完全一致的。黄帝元妃为西陵氏嫘祖,也称“蚕神娘娘”、“织机女神”,是中国养蚕抽丝、纺织丝绸、制作衣裳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丝绸文化发源地和丝绸之路的起点。直到1908年,清代商务印书馆《辞源》仍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

     据清代乾隆二十九年,新郑重修黄帝故里始祖殿,所立碑刻记载:“古传郑邑为轩辕黄帝故都,文明肇启有自来矣。”“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郑邑”,不是东周之初郑人自陕西华阴“南郑”迁徙中原后,所建的郑国国都“新郑”。而是郑国自陕西华阴“南郑”迁徙中原后,最早居住开封的古“留”邑,即“郑邑”之地。据战国齐人公羊高《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记载:“古者郑国处于留,后郑伯取郐而迁郑焉,而野留”。“郑伯”为郑武公掘突。大意是说,郑国“桓公寄孥”东迁中原时,临时将妻子儿女寄居在开封古“留”邑之地,后郑伯掘突取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的郐国都城之后,郑国才自开封古“留”邑,即“郑邑”迁到了新密曲梁郐国。此后,开封古“留”邑便成了郑国东部的郊野,即“野留”之地。

    所以,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引三国曹魏时著名学者孟康记载:“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说明清代新郑碑刻记载的“轩辕黄帝故都”,本指开封古陈留之“留”邑,即“郑邑”,而非郑国国都“新邑”“新郑”。

    开封古陈留的“留”邑,即“郑邑”之名,由陕西华阴“南郑”迁徙而来。据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诗经集传》记载:“郑,邑名。本在西都畿内咸林之地。(周)宣王以封其弟友为采地。后为幽王司徒,而死犬戎之难,是为(郑)桓公。其子(郑)武公掘突,定平王于东都。亦为司徒,又得虢、桧之地。乃徙其封,而施旧号于新邑,是为新郑。咸林,在今华州郑县;新郑,既今之郑州是也。”可见,郑人“新邑”因施旧号而称“新郑”,而非郑人陕西华阴、开封陈留“旧邑”,即“留”邑、“郑邑”。只有开封陈留旧“郑邑”,即“留”邑,才是清代新郑古碑记载的古传文明肇启者——轩辕黄帝故都之“郑邑”。

    四、开封陈留为黄帝建都中国大梁“轩辕楼”、黄帝城”。

    开封陈留旧“郑邑”,为春秋时期郑国、卫国和战国时期韩国、魏国的交界之地,也是古人认定的上古“地中”“中土”“中国”之地。据汉代经学家刘向《战国策·秦策》记载:“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黄帝娶元妃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的大梁,正与开封古陈留之“留”邑、“郑邑”同地。因黄帝建都在太极五行的中央、土、黄、戊已、中宫之位,轩辕黄帝故都也称“轩辕楼(丘)”“黄帝城”“土城”“黄城”“小黄城”“小黄园”“小黄铺”“小黄”等等,且与西汉王莽《新莽铜嘉量》铭文记载“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论阴阳五行,天干之“戊”地支之“辰”均属阳之土,在中央黄帝之位。这也是开封北部黄河(古济水、姬水、沮水)南岸的黄帝帝都轩辕楼村民,至今仍复姓“轩辕”的历史原因所在。而新郑黄帝故里,却无天象地形、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昆仑、青丘、轩辕楼、黄城等地理、历法文化作支撑,其黄帝故里的地位应受到质疑。

    总之,黄帝出生地青丘、成婚地大梁、建都地轩辕楼(丘),均在开封龙亭区、即黄河南岸的柳园口乡轩辕楼一带。这里是上古时期轩辕氏黄帝最早创立中央之国、筑建黄帝城、称中央黄帝的核心区域;也是至今为止华夏历史文明发源争论最大、记载最乱、误判最多,亟待溯本清源、拨乱反正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源地所在。

    深入论证开封龙亭黄帝嫘祖建都、成婚地,有利于弄清上古历史、地理方位、人文传承,印证中国历史学家长期争论的黄帝等五帝文化核心地的归属问题;有利于发掘和传承黄帝等五帝时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文化资源支撑;有利于纠正中国历史对黄帝等五帝文化核心地的误解,扩大开封华夏历史文明在河南、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