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封古陈留是客家河洛文化之源(三)

(2014-10-06 10:46:46)
标签:

开封古陈留是客家河洛

伏羲

太极

陈留

开封

分类: 华夏历史文明发源

         开封古陈留是客家河洛文化之源(三)

 

三、“河洛”文化发源开封有何历史凭证?

“河洛”文化,也称“河图洛书”文化,就其发源地来讲,它产生于中原以开封古陈留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就其人文传承来讲,它是三皇五帝居住和建都的“中央之国”;就其文化本质来讲,它反映的内涵是华夏民族最根本唯物史观,即“太极”文化。

因此,认定“河洛”文化发源地问题,必须具备这些最主要的特征。而开封的古陈留地区,恰恰具备这些最主要的文化传承,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

1、太极时期的伏羲皇都与太一星、太一山上下对应。伏羲在古陈留“太山”创造了太极“八卦”。古人歌颂伏羲说:开天地万物,演八卦文明立。并认为,伏羲、太一,一音之转。太一者,太极之初一,天地万物之始,也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太极之时,伏羲因此而称为“太一”、“太极”、“泰帝”、“泰一”。

           http://s16/mw690/003S6Qufgy6MB0GIKlx6f&690


   紫薇垣北极(太一、太极、泰帝、泰一)星位置图

按照太极“天地人合一”文化理解,“太一”大致有以下含义:一是华夏唯物哲学概念中“太一”,为天地混沌未开时期的太极;二是天之中紫微宫的天皇(帝)“太一”星,也称“太极”星;三是与天之中紫微宫“太一”星对应的地之中“太一山”,也称“泰山”、“太山”;四是人之中的三皇之一伏羲皇都之地“太山”,也称“昆仑山”、“泰山”。

总之,哲学、天上、地下、人间的中心都对应于太一、天皇、伏羲,也称“天地人之中”。

可见,伏羲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记载最早的天,或称天皇、天帝。他根据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学说,创造了符号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无文字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周文王在《周易•系辞下》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6]隋唐时期儒家学者、经学家孔颖达在《尚书序》中记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17]这里伏羲(包牺)始画的“八卦”、“书契”,就是河图洛书的一种表现形式。

伏羲太极八卦“天地人合一”学说的唯物辩证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2、伏羲在开封古陈留创造太极“八卦”。

三皇之一的伏羲,为黄柏氏,其后裔或为“黄”姓,或为“柏”姓。中国百家姓“柏”氏认为伏羲是自己的先祖,也认为伏羲皇都黄柏山在古陈留开封之地。

            http://s3/mw690/003S6Qufgy6MB0IoRUuc2&690


                       伏羲八卦图

居住开封黄帝轩辕楼东南部黄柏山的伏羲,受到龙马背负“河图”的启示而演成了八卦图。因此,柏姓的族谱认为,黄柏氏伏羲,即柏芝居住在河南开封陈留皇柏山,也称“黄柏山”上。

据柏氏家谱记载:相传远古时代有黄柏氏(一称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伯芝曾担任伏羲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拥护,并继承了伏羲的皇位,“黄柏”也被尊为柏”。他住在河南陈留黄柏,也称山,他的子孙就姓

柏氏家谱还记载:有一次,洛河中突然出现了一只怪兽,龙首而蛇身,遍身长满龙鳞,高八尺五寸,形状象鱼又象驼,左右各生一个肉翅,在波涛中游来游去。伏羲闻讯后,赶到洛河边。那怪兽看见伏羲后,更是精神抖擞,背上的龙鳞闪闪发起光来,似乎组成一种图案。伏羲似有所动,知是神灵指点,忙命排香案顶礼膜拜。当时黄柏随伏羲一起,见此灵机一动,赶快捡起一块烧过的木炭,迅速把怪兽身上的图案画在一块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毕,那怪兽即沉入河水中不见,伏羲这才想起怪兽身上的图案没有记下来,十分遗憾。这时,黄柏已把图案抄在木板上献给伏羲。 

伏羲大喜,回去后和黄柏日夜钻研,终于画成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天下第一图:太极八卦图,因八卦图受灵感于洛河中龙马身上的图书形状,所以也称“龙图”、“河图”、“洛书”。

3、 伏羲居住在开封东部的“黄柏山”。

柏氏族谱记载黄柏氏伏羲居住开封古陈留,并发现河图创造八卦,只是一个历史传说,还要和开封古陈留的人文历史相吻合。尤其关键地是,开封陈留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黄柏山”和“河图”文化的历史传承。这对于认证柏氏家族的世代传说尤其重要。

令人欣慰地是,开封东部的南北神岗、小黄一带确实有“黄柏山”的史典记载。据北宋史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大梁城东三十里,汴水北五里,有黄柏山”。[18]“汴水”,也就是上古时期的“江水”、“鸿水(沟)”、“雒水”、“洛水”。宋代学者罗泌《路史·后纪一》也记载:“天皇伏羲都陈留”。[19]这说明伏羲的皇都在开封古陈留并不仅仅是太极学说理论上的论证,而是由史典记载的客观历史真实。

关于伏羲后裔为什么为“柏”姓,皇都为什么会在古大梁城东三十里的问题,窃以为这与伏羲作为太昊居住、建都、下葬在太极五行和“天地之中”的东部,后人在当地建社庙祭祀“柏”氏先祖有关。据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室文献《尚书·逸篇》记载:“太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20]说明古人把东社作为祭祀“柏”氏先祖伏羲之地,自然伏羲皇都和社庙应该在“天地之中”开封的东部。

关于伏羲“黄柏山”,被称作“太一山”、“泰山”、“太山”之说,史典中也有记载。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都于陈,东卦太山”。[21]其中“都于陈”,是指伏羲皇都在古陈留黄柏山,也称“太山”、“泰山”;“东卦”,也指“泰山”所在的“泰卦”,是天地相交,三阳开泰、否极泰来的方位,正是吉祥亨通、好运降临之地。

                    http://s3/mw690/003S6Qufgy6MB0JRcdQf2&690


                        泰卦图  

    
    古人认为,泰卦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三阳开泰”位置。此时“天地相交”,太极阴阳二气乾下坤上,交合往来,双向互动,由此而促使万物生长发育,调适畅达,生机蓬勃。这是宇宙自然遵循的普遍规律,也是伏羲居住的“太极”之地,故“太山”也称“泰山”。

有人认为,太山是指山东泰山,不能凭唐代司马贞一家之言就认定“太山”、“泰山”在开封。其实,山东泰山不过是中原华夏太极八卦文化传承而去,不然后人怎么会明知大名鼎鼎的泰山在山东泰安,却偏要说开封陈留有“太山”、“泰山”。

事实上,汉代陈留也有“泰山”,即“太山”的史典记载。据东汉著名学者荀悦《前汉纪·前汉孝宣皇帝纪卷第十八》记载:公元前65年(东汉元康元年),“凤皇集太山陈留”。[22]其中“太山陈留”,也是对开封古陈留伏羲皇都黄柏山的又一明证。

 

  开封古陈留是客家河洛文化之源(四)

 

四、开封古陈留“河图”文化的历史传承。

从上述分析来看,开封古陈留是伏羲皇都太山之地,是河出图画八卦之地,也是太极“泰卦”吉祥亨通、好运降临之地。

1、 开封有柏皇氏驯养“六龙”的独乐岗。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23]其中“柏皇”,也称“黄(皇)柏”,是伏羲的同族;“六龙”,就是六匹高大的骏马,指伏羲皇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是负责驯养骏马、驾驰御车的大臣。由于氏族分工需要,柏皇氏喜欢上了驯养骏马、驾驰御车的职业生涯,故称其“独乐六龙”。柏皇氏驯养骏马“六龙”之地,正在伏羲黄柏山,即皇伯山南部的“独乐岗”。独乐岗现在开封县北,岗长约三里。独乐岗小学为古“祖师庙”遗址,是祭祀柏皇氏先祖的社庙所在地。

           http://s14/mw690/003S6Qufgy6MB0M1Wa18d&690


                             六龙御驾图

相传神农氏炎帝立国开封古陈留空桑之初,有凤鸟飞来,因感祥瑞,便以鸟类作为官名。这就是“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的来历。其中“龙师”,为“独乐六龙”的祖师、伏羲氏族的柏皇氏;“火帝”,就是居住开封黄帝轩辕楼南部古陈留空桑的“赤帝”、即“炎帝”。

 2、开封是黄帝史官仓颉画河图造文字之地。开封是黄帝帝都轩辕楼和史官仓颉造字下葬(今刘庄北)之地。黄帝时期,陈留之地再次“河出图”和“凤凰至”,仓颉曾受命到哪里绘制河图和凤凰,受河图、凤凰启发,创造了图画性的象形文字,并在史典中留下了记载。

 据战国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24]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宋书》说:“黄帝坐于玄沪、洛水之上,有凤凰衔图置帝前。”[25]孙国中主编的《河图洛书解析》中记载宋代学者罗苹注《河图玉版》认为:“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26]由于陈留出现这些历史现象,古人称仓颉为“凤凰”造字之地的陈留为“凤凰城”;称仓颉画河图之地为“河图庄”、“仓王村”以示纪念,至今地名仍在。造字始祖仓颉还在开封创造了华夏最早的象形字《仓颉书》,现已传承至全国各地。

 3、开封是孔子叹“惜不生于斯”之地。据陈留民间传说,公元前489年,最后一次周游列国的孔子,眼看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只好自楚国返回卫国,并在卫国南部小城仪邑(今开封北)采访当地淳朴的民风,接受仪邑“封人”请见,拜访仓颉墓和《仓王造字碑》,了解开封文化。途中,正好路过仪邑东南部的陈留之地。当孔子在陈留听到、看到凤凰栖息的高台和河图出现的传说和遗址时,无不遗憾地说;“河出图、凤鸟至,惜不生于斯”。孔子的无奈之言,恰恰证明了古陈留是河出图、凤鸟至”的吉祥之地。

4、开封古地名传承着河洛文化内涵。公元前65年,即西汉元康元年)三月,当汉宣帝刘询得知凤凰再次栖息伏羲太(一)山之地的开封古陈留时,马上下诏说,凤皇(凰)集太山陈留,甘露降未央宫,其赦天下。说明直到汉代,开封古陈留仍是“凤凰至”的重要人文之地,不然怎么会让汉宣帝如此看重。

战国时期,陈留属魏国大梁之地,秦灭魏后设置陈留县。汉承秦制,仍置陈留县(今开封县老丘一带)。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移济川郡治于陈留县,故改名为陈留郡,郡治改称浚仪。后浚仪县迁至大梁城旧址,陈留郡撤销改称汴州,郡治也迁至浚仪(今开封西北部)。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延和元年)登基后,将朱仙镇一带的开封县治移置陈留郡,与浚仪县同廓,自此开封与陈留郡连在一起。公元742年,代(天宝元年)又改汴州为陈留郡,治浚仪。公元758年,唐代(乾元元年)陈留郡再复为汴州。

到了公元1010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浚仪县改称祥符县。浚仪县之“浚仪”,也称“鵕鸃”,是指凤凰一类的吉祥鸟;祥符县之“祥符”,是指“河图洛书”一类的吉祥物,两者都是指发生在开封古陈留“河出图、洛出书、凤鸟至”之地的吉祥征兆。于是,宋真宗仿照古陈留一带“河出图、洛出书”的华夏文化传承,人为地制造了“天书”,即“祥符”运动。后来,又将陈留、浚仪,改作“祥符”,还在皇都开封宫廷之内取“龙马负图”之意,建立了“龙图阁”,设置了龙图阁学士的“加官”、“贴职”,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

      http://s8/mw690/003S6Qufgy6MB0NhQRp87&690


                     吉祥鸟鵕鸃图

可见,“仪”邑、“浚仪”、“祥符”之名,都是由伏羲时期古陈留“河图洛书”、“龙马负图”、“风凰来仪”等太极、和谐、吉祥文化延续而来。

5、 宋代皇都开封河洛文化传承不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三月,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包拯受开封古陈留“河图洛书”、“龙马负图”文化传承的影响,为祥符县东北仓颉庙撰写了“龙马负图处”的石碑,以示认证和尊崇这一历史文化传承。此碑后被迁徙到开封西北黑岗口大王(禹)庙内,现存于开封市北大寺内。

  http://s3/mw690/003S6Qufgy6MB0OzfRo72&690


            开封市北大寺宋代包拯“龙马负图处”碑图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供职于宋徽宗翰林图画院的画师张择端,所创作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正是自皇都开封外城东南,即古陈留“河出图、凤鸟至”一带,逆汴河而上的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清明盛世的社会和谐和人民安康的吉祥景象。张择端选择“河出图、凤鸟至”的古陈留方位作为《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出发地,既是对陈留为上古时期“河出图、凤鸟至”文化传承的认可,也是对宋徽宗吉祥盛世的赞颂。

其做法与包拯书刻“龙马负图处”石碑具有文化本质上的一致性,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包拯“书法”的比较低调、直白;而张择端“图画”的比较张扬、含蓄。

为此,宋徽宗赵佶为张择端所画在卷首亲自题写瘦金体“清明上河图”之名,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以表赞赏。

6、开封河洛文化明清时期仍有在延续。开封古陈留作为太极文化的发源地,地处阴阳和谐、四时交会的“天地之中”,是三皇五帝居住建都的风水宝地,令世代生活在这里开封人无比自豪。对此,大学士宰相刘忠荣归故里开封陈留时,在《登凤凰台抒怀》的诗中写道:凤凰城里藏龙虎,陈留繁华胜京都。纵目览胜欲陶醉,风景奇观天下无。[27]足见其以陈留为骄傲的荣耀心情。

开封古陈留作为“河出图、凤凰至”之地,在当地史志中也有明确记载。公元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卷三十九祥异》记载:陈留在“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28]公元1910年,开封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清·宣统二年陈留县志校注·陈留县志卷之首·弁言》记载:“吾邑父老相传,城以凤凰名,堪舆家言”。[29]“堪舆家言”,就是古代天地道学家所言。

由上述历史分析可知,开封古陈留太极文化有多么深厚而悠久;河图洛书的人文地理传承是多么的丰富而多彩。         

         http://s12/mw690/003S6Qufgy6MB0QtbGr0b&690


         开封陈留孙中山祖籍孙老庄位置图

现代中国人把“河图洛书”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誉为“宇宙魔方”。我们认为,“河出图,洛出书、凤凰至”之地在开封古陈留。这里作为“河洛郎”客家人河洛文化的发源地,是当之无愧的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地处开封陈留河洛文化发祥地的孙老庄,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客家人孙中山先祖孙俐的故乡,也是当之无愧的。

文献来源

    [1]朱维铮 点校.章太炎全集《訄书》初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1日。

[2]周振甫 译注.诗经,中华书局,200271日。 

[3](日)安居香山、中村璋 .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4][5]王国维 校、袁应光 整理.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6](汉)郑玄注.周礼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2月。

[7][8](西汉)司马迁 撰,(南朝)裴骃、(唐)司马贞、张守节.史记三家注人民出版社,1985年

    [9][10]东汉许慎 撰,(清)段玉裁 注,黄勇 .说文解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5月1日。

[11](汉)宋衷 注,(清)秦嘉谟 等辑.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8月1日。

    [12])(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13](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4]韦昭 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5]同[4]。

[1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17](唐)孔颖达《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1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文海出版社1979年

[19](宋)罗泌 撰.路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5月。

[20]同[17]。

[21]同[7]。

[22](汉)荀悦.前汉纪,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 

[23](汉)班固.汉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24](战国)魏国.竹书纪年(古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7月。

[25](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3年10月1日。

[26]孙国中主编.河图洛书解析,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 

[27]马冠林 马文田.凤凰城怀古,河南《中州今古》杂志编辑部,1994年01期

[28](清).开封府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29]开封县地方史志办公室.陈留县志(清?宣统二年)校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