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Verschueren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2014-03-14 15:48:21)
标签:

语用综观论

语言顺应论

翻译

语用学

交际

教育

摘要:V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提出语用学研究应致力于探讨语言的运行机制,即考察交际者在特定语境里如何通过顺应性语言选择来满足其交际需要,实现其交际目的。就翻译而言,它是一种类似但更加复杂的语际交际活动,从译什么到怎么译,无不贯穿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互动、选择与顺应。语言顺应论把翻译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框架,给翻译研究带来三点启示: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也是动态顺应的过程,更是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关键词:语用综观论;语言顺应论;翻译;语用学;交际

1987 年Jef Verschueren 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s Adaptation”[1]中提出“顺应理论”,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言使用,1999 年继而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 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该理论。Verschueren 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考察语言使用必须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为使用联系起来。Verschueren 的语用综观论思想始发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形成于90 年代中期,完善于90 年代末期[5]。语用综观论的基本理论起点是区分了两种语言学,即语言资源的语言学(Linguistic of language resources)和语言使用的语言学(Linguistics of language use),前者构成了现代语言学各个分支学科,后者即是对

语言使用的一种语用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这一观点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一些学者将各种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符号间进行转换的语际活动非常复杂,所牵涉的变量因素很多,所得结论显得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另一些学者指出翻译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但并

没找到一个能从宏观贯穿始终的视角,Verschueren 的语用综观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综合角度,全方位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无疑对翻译研究有指导和借鉴作用。语言顺应论是语用综观论的核心内容。语言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

(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一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灵活的变通,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2]173。语言所具有的三个密切相关的特征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条件和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语言的这三个特性对于翻译研究具有启发意义。翻译理论和实践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译文如何一方面忠实原文,同时又合乎译文语言特征,符合译语读者思维习惯、审美定势而被译语读者乐于接受。在Verschueren 语言顺应论框架下,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选择的目的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翻译选择过程存在着译者的意识程度问题;翻译是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语文本是在体现原文旨意和风格的基础上,顺应译语读者习惯和审美情趣而力图达到语用等值的产物;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二、翻译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做出动态顺应。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 语言选择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2]147。作为顺应论的核心,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时间顺应。语言的产生和理解会因时间差异而出现变化,时间因素会促使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做出调整和顺应。第二,不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制约。语境是动态的,根据语境来选择语言并做出顺应的动态性,与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的认知心理状态有关。第三,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语言的线性结构序列特征对交际中的许多现象都有制约作用,但它并不能最终决定语言使用的形式,因为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

对话语的信息结构进行灵活安排,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动态顺应的观点在翻译研究中早已有类似的阐述。1964 年Nida 在《翻译科学探索》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4]。Nida“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即追求最贴切自然的译文,但他对“动态”的解释远不如Verschueren 那样系统,甚至常常为人误解,后来用“功能对等”取而代之。可用

Verschueren 的动态顺应理论考察一些翻译现象。首先,从时间顺应的角度出发,一个源语文本的产生,便是顺应当时时间背景的产物,其后的阐述者(即译者)在理解过程中,当然要顺应源语文本创作时的时间环境,但在用目的语重述时,又必须顺应译文读者所处时代的时间环境,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同种语言,其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的排列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译者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应注意选择符合目的语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以顺应译入语的表达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其次,从交际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看,翻译中的交际语境包括了人类所共有的百科全书知识以及背景知识。翻译过程中三大主体,即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对交际语境的认知内容和范围不是等同的,这种相异性构成了翻译和理解的障碍。译者作为消除这种障碍的关键,必须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即以原文为基础,决定原文意义的取舍和应采取的翻译策略,创造出符合译语读者要求的译语文本。再次,从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看,语言意义不仅具有稳定性和规约性,而且有变异性。以译“义”为中心任务的翻译活动就不仅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要考虑不同的语用策略,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才能作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切的语言选择,表达出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意义。

三、语言顺应论下的翻译模式

Verschueren 提出的语言顺应论带有一种社会进化论的色彩,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件关系到人类生存问题的大事,语言选择产生于对客观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及交际目的的顺应[5, 6]。语言顺应发生在话语的各个层面。语言顺应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于语言顺应来说,Verschueren 认为需要同时考察顺应的语境相关因素、结构对象、机制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语言顺应论是在综合会话含意理论、礼貌原则、面子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在Verschueren 看来,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的地方,然而其中任何一个理论又都不足以构成连贯统一的语用理论。语言顺应论兼收并蓄。  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译者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担负起沟通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就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运作及翻译过程顺应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双方的认知环境。如果说在宏观上要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经济方式、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在微观上,则要在语言结构层面顺应于语码和风格,顺应于语言构建成分,顺应于语篇结构。

顺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客观存在,绝对的全方位的顺应不可能在一次翻译活动中得到全部实现。译者必须从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技巧,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顺应性翻译活动的过程及模式可描述为:解读源语文本,选择意义→对所选择意义用目的语表述时,面临多种表达策略和技巧的选择→明确翻译目的,选择顺应的对象或层面→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实现相应的顺应。顺应性翻译模式表明,一个成功的译作,往往就是译者在面对多种选择的前提下,明确翻译的目的,判断顺

应的层面,并选择相应的策略技巧,从而实现翻译目的,完成交际任务。但该模式同时也表明,如果翻译目的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顺应的层次和内容,译者就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从而产生新的译文形式。所以翻译是一个不断调整顺应、做出适当选择的过程,并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或标准的译文。译文的取舍要综合考虑翻译目的、顺应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的选择等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s Adaptation[R].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2]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J].中国翻译,2004,(2):21- 25.

[4]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5]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学刊,2002,(3):7- 11.

[6] 何自然.语用学新解(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