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014-03-11 15:25:30)
标签:

语言与文化

翻译

文化差异

教育

摘要:翻译与语言文化密不可分。由于语言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翻译过程中不考虑语言的文化,翻译就无从谈起。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英汉文化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本文从哲学和思维等方面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指出中西差异本质是文化差异,因此翻译之难就在于跨越文化的障碍,翻译思维最重要的是文化思维。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翻译;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因而借助直觉体悟,即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具有重直观直觉的特征。直觉思维通过静观,体认、灵感、顿悟,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知觉和总体把握,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儒、道、佛之家都注重直觉体悟宇宙本体,力求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观念构成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根本内容。传统哲学把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人体与社会看作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结构中,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合一,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同时,中国人的思维还趋向具体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反映在语言组织上习惯用音、义、形的具象思维创造文字,采用意合使词汇内容丰富可感,表达思想时,好就事论事,举例说明。

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类比。与之相比的是西方人的重逻辑推理。西方思维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古希腊哲学家西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它使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理性、分析性、实证性、精确性和系统性等一系列特征。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发展了逻辑学,创建了归纳法、强调观察、经验、事实、实验和实证。逻辑推理其实可视为西方思维模式从心智深层结构到语言浅表——概念结构的来往通道和过程。同时,西方思维趋向于抽象化,西方文化秉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他们偏重空间的真实性,采用严密的词性变化表达语义信息,体现语法范畴,善于谈论观点、方法、原则等。

西方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解析的过程中,以探究世界的始基为最终目的,以分类方法为主要手段,试图从物象的类别中提出该类物象的共相,再递级上升做纯思想的抽象概括,将各类物象的共相归在一起,形成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而各类共象的表达形式往往是以概念为内核的语言符号。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在其句子结构成分的铺排中,主语与谓语形成提挈全句的主轴线;如有宾语和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定语及状语成分则以枝枝杈杈的形式形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语与主轴线相接。这种树状结构的直线枝形铺排,尽管有时重重叠叠,枝上有枝,线外有线,便由于主谓构成了对全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式结构主轴,因而各条支线脉络分明,枝枝杈杈皆有归宿,结构形式严密、联结标记明显的线性语言也许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或反过来说,它有助于人进行精密的抽象思维活动。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缺少显性的词为中心编排,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凭借语境及语感来完。汉语句子以主题为中心编排,主题加述语的结构形式灵活,形式不拘。汉语语段以意念为主轴,以神统形。语段中的句子流散疏放,组合自由,犹如环弧状的浪花,此起彼伏,似连似分,高低无序,但却沿着一定的(语义)方向流动。由汉字组成的语词“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一个个词语好像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不搞形式主义(申小龙,1989),这为汉语语段形散意合的波状流动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语言和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是人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只有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文化。语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现实,离开了文化及其承载的意见、评议将一无所有。文化也离不开语言,文化的形成与表达都依赖语言,离开了语言及其表现形式,文化将无以传承和交融。因此,抛开语言来谈文化或抛开文化谈语言,对翻译而言无疑是缘木求鱼。

英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两种语言是各自不同文化积淀的反映,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不像很多人想象的容易,因为语言反映文化并受文化制约,两个民族用来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语言各有特点和表达习惯,绝不是只通英语会查字典人的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翻译与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开始从宏观的文化角度来研究翻译。例如,哈蒂姆和梅森在其著作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中将翻译界定为“一定社会语境下发生的交际过程”(hatim&mason,1990.3),因而要求译者“不仅具有双语能力,而且具有双文化视角”(同上,223)。美国翻译家奈达也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Nida,1993.110)可以说,当代翻译研究中最大的突破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因素,关注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语言的翻译带来种种困难和障碍,如何恰当的化解这种矛盾,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正如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三、翻译的文化思维

翻译最难的是什么呢?难在两种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则很难理解;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绝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必须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因此,译者必须深谙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至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有多高,却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取决于译者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是移植还是替代,是意译还是注译,这都取决于总的艺术效果,使人们通过上下文,猜词悟意,把握住文章的真正涵义。而翻译文化差异的关键,在于透彻的理解。只有彻底了解,才能“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其备”(严复),才能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词的文化翻译:社会文化的差异往往使同一个词具有不同的内涵,如propaganda含有“撒谎、欺骗”等文化意义,而汉语的“宣传”则无此义。Olive branch象征和平,而汉语“橄榄枝”原本与和平无关。Spiritual civilization有强烈的宗教意义,而“精神文明”本身则与宗教毫不相干。“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它所表达的是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念。然而汉语中的“个人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原则“天下合一”、“内圣外王”“、实践理性”“、中庸之道”相排斥的词语。再如“,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神圣、高贵的象征,因此也就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用语。但在欧美文化里“,龙”却是邪恶的象征。又如“,狗”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忠实的、忠诚的象征,但在汉语里,“走狗、哈巴狗”却是贬义。成语中的文化:有些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一样,是有典故的。这时,我们必须根据句意译出,千万不要逐字翻译,以免闹笑话。例如:“Let Georges do it!”是指“让别人去伤这个脑筋吧!”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是个不爱动脑筋的人,每次遇到难题,总是说“Let Georges do it!”这个倒霉的Georges就是他的部长Cardinal Georges。从此以后“,Let Georges do it”就变成让别人去做的代用语了。又如”It’s all Greek to me”是“我全然不懂”的意思,因为英国人一直将希腊语视为一种深奥难懂的语言,此时,你若直译为“这对我全都是希腊文”,读者就不知所云了。再如,中文讲的“班门弄斧”,因为英语国家几乎无人知道鲁班其人,翻译时就可以考虑给译文加注,解释一下该成语的来历。汉语成语“春雨贵如油”只有放在特定的中国文化历史背景下才能被理解,西方人或春季多雨的热带国家的人听来都是十分费解的,因为在他们那里雨水多,农田灌溉用水丰富。习俗的文化:中国人在送礼时往往会说“一点小意思,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将此话翻译成“Here is a little gift for you, but it is not so good.那么外国人会很不高兴,会认为“中国人怎么搞的,为什么要送给人家不好的东西?”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往往客气地说“让你破费了。”如果翻译成“You should not have spent so much money.”外国人也会不高兴,会认为这不是客气,而是在批评他。在接受别人赠送的礼品时,外国人一般要说“It’s so kind of you, thank you.”中国人请客也要谦虚一番,说请人吃便饭,要对客人说“随便做的几道菜,不好吃。”但是如果直接按照汉语思维翻译,外国人会认为主人对他们不够尊重,因为外国人在请客时往往会骄傲地宣称,这是他们最用心做出的一道饭菜。

四、小结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无所不在,又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从哲学和思维等方面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得出中西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而翻译与文化有着血肉联系,翻译之难就在于跨越文化的障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r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还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的交际工具。翻译也是如此,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词句的等值,拘泥于字面意义,要力求把字里行间的深层涵义与文化的真正涵义传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刘宓庆.1990《,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中国文化书院学报第16期5-6页

[4]刘重德.从翻译的定义谈起[A],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