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影响
(2014-02-27 16:04:54)
标签:
超验主义思想超灵自性融为一体死亡教育 |
摘要: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为艾米莉·狄金森的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爱默生否定上帝,肯定人的神性,强调人的直觉意识,认为它与宇宙中的超灵是一体的。他的思想渗透在狄金森对心灵、自然、生与死以及永生的沉思冥想中。狄金森通过全身心的艺术追求和心灵与意识的探索实践着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
关键词:超验主义思想;超灵;自性;融为一体;死亡;意识
一
爱默生于1803 年出生在一个新英格兰牧师世家。在19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他在知识界及宗教界领导了一场思想革命,使美国文化思想史上产生了第一次繁荣时期,即“美国的文艺复兴”或“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他打倒了上帝,赋予人以神性,人具有上帝的尊严。他把人从过去以上帝为中心的生活带入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自此,人可以自尊、自立和自强,不再需要上帝这根拐棍了。爱默生对美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尤其是比他年轻的艾米莉·狄金森。他的思想塑造了狄金森诗歌的灵魂,为其诗歌和生活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艾米莉·狄金森于1830 年出生在一个加尔文教家庭,上过大学,在家乡小镇度过了她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终生未嫁,1862 年以后几乎足不出户。生前只发表过7 首小诗,因为她认为她所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做好接受她诗歌的准备。其实在二十几岁时,她就开始严肃地对待诗歌创作了。她死后共留给后人1775 首诗歌和1000 余封书信。自1955 年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全集发表之后,狄金森热就无法冷却下来,各种美誉接踵而至,被誉为意象派运动和现代主义创作的先驱。她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意象直指人心, 被亨利·詹姆斯称为“心灵的风景画”。[ 1 ] (P142) 宗教、传统文化以及她所生活的时代,尤其是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塑造了一个独创新颖的诗人。她的诗歌以个人为中心,探索心灵、灵魂、生、死、永生及宗教。
爱默生的《论自然》、《论自助》和《论超灵》等著作在19 世纪及以后的时代影响甚远,使人们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狄金森自幼喜爱阅读爱默生的著作。爱默生的思想成了她思想的基石,对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她不再对耶稣好奇,不再听有关上帝的谈话和布道。在她的书信和诗歌中,她多次引用过爱默生的诗句。“她选定超验主义作为信仰,精神上与‘不朽之光’联系在一起”。[2 ]1882 年爱默生辞世时,狄金森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爱默生⋯⋯触及了秘密之泉⋯⋯”,[2 ]爱默生帮助她找到了她的信仰,她的教堂。自此,她达到了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康德的“宇宙精神”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潮中对自然的偏爱。二是印度教及印度哲学思想。三是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帮助他完善和升华了他的思想体系。超灵是爱默生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宇宙由超灵和自然构成,灵魂是宇宙、世界和人的本质。他虽没有宣判上帝的死亡,但他用人的神性、人的可完善性和人的善性取代了全能的上帝。灵魂深入宇宙的每一部分,宇宙万物皆具神性或灵性。他说: “灵魂限定了一切……它对抗一切经验。它也同样废除了时空……时空是从反面来衡量灵魂的力量。”[3] (P204) 爱默生的宇宙灵魂也创造了世界,“精神是造物主,精神自有其生命。”[4 ] (P32)他对灵魂的这一解释与印度古代吠陀哲学典籍《依沙奥义书》中对“自性”的描写非常相似。“自性”在东方哲学中就是爱默生所说的“灵魂”或“超灵”。“自性为一,且如如不动,比心灵还要迅速;它疾行于前,非感觉之所能及。它越过移动者,却仍保持如如不动。风儿因它而吹动浮云。彼动静一如,彼既远又近,在一切之内,又居其外。见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宇宙万有里……”。[5] (P196) 在印度哲学中,万物皆为一体,自性显现在万物之中,它是至上的本体。当个体的意识或直觉意识与这一本体——爱默生称为“超灵”的自性融为一体时,人即可达到与神性共振,与上帝齐肩。人人皆具自性,并与宇宙中的超灵是一体的。在《论自然》中,他记录了曾体验到的生命中这一刻“狂喜”:一天他独自一人在林中“, 站在光秃的大地上, ——我的头被那喜悦的微风所沐浴,我被提升进入那无限的宇宙, ——全部的私我都消失了。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也不是;我能看见宇宙的一切;那遍布宇宙中的超灵之流涌遍全身; 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或一个颗粒。”[1 ] (P81) 这是彻底与宇宙超灵融为一体的感性经验。人的灵性、直觉超越身体的局限与宇宙的超灵共存一体。爱默生否定了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罪的、要信仰上帝才可得到拯救的说法。否定了上帝对人的控制,还人以尊严,人与宇宙一体,人具有无限的潜力。爱默生写到:“谁来为我界定个人? 我看着这独一无二的宇宙有如此众多的表现,深感惊畏和欢欣,我在神之中成长,我只是他的一种形式,他是我的灵魂。”[4 ] (P62) 人可以自尊、自立、自强,因为神性在人中,人只需不断改善自己,提高自己。正如孔子所强调的那样,人只要注重个人修养,个人完善,强调人的良知和德性,就可显现和张扬自性。爱默生说:“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上帝,在那儿宇宙扩展着自身,如同从一个中心向外无限扩散。”[6 ]上帝在你心中,你就生在上帝之中。爱默生的这一思想体系与东方哲学如出一辙。印度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国的禅或禅宗(后者是前者演变成佛教传入中国并同中国的哲学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都肯定了人的善性、自性及神性及人的自我与宇宙的大我融为一体的思想认识。在东方哲学中,没有上帝,人只需克服私我,克服贪、嗔、痴、慢、疑等弱点,从而显现自性,即可与宇宙大我或超灵融为一体,继而达到永生并融入永恒。
二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对狄金森的生活及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不同寻常的生活选择
对于狄金森来说,人的心智是人的“家乡”。她的追求及她的存在就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她心灵与灵魂的需要。对那没有被认识的心灵与灵魂世界的探索和承诺使她背离了社会时代所规定的传统角色,而去追求她那“有限的无限”[9 ] (P1) ——“一个灵魂对它自身的承认”[9 ] (P1) 正如爱默生所说:“我认为对一个活跃的头脑来说,一种思想便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舒展解开,显示出自身无穷的意义。”[6 ]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经历简单得很,而她对心灵的探索和认识却无法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她隐居家中专心致力于创作“她写给世人的信”———1775 首诗歌作品。她反叛传统规定的女人角色,她独树一帜,选择__了让世人不解的生活道路。她不愿墨守陈规,而宁愿听从梭罗的建议:“成为发现你内心世界新大陆的哥伦布⋯⋯打开新的渠道,不是商业的,而是思想的渠道。”[7] (P345) 她过着简朴的生活,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正如在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灵魂选择她自己的生活圈子”。[9] (P303) 她发掘真实的内心世界,追求生命的永恒。她的诗歌使我们“能体验到比通常更广泛、更尖锐的外部世界,她把我们引向了更深的‘生存的中心’”。[2]
狄金森是唯一一个终生实践着爱默生对人生设计的美国作家:“让心智保持神圣,崇敬它,把一切都献给它,它的神喻将补偿一切。专心致志是它可接受的祈祷。坐低点并长期等待⋯⋯与你身中的隐士相坐,它比你知道的更多。”[9 ] (P5) 当超验主义思想的实践者梭罗在林中华腾湖旁自己建造了一个小木屋,过一种最简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时,他要“深深地生活,吮吸生活中全部的精髓,剔除那不属于生活的一切。”[7 ] (P1142115) 而狄金森则在她自己的家中选择一种独自的生活,与19 世纪中叶的大多数顺从妇女的传统角色迥然不同。如隐居家中为家人做饭,烤面包,读书并致力于诗歌创作。她也不为诗歌能否发表而烦恼。她说:“如果名誉真属于我,那我逃都逃不掉它。”[1 ] (P134) 她奉献着对家人及友人的挚热的爱。隐居生活虽然得不到世人的理解,甚至连她自己的哥哥也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这么生活,但它却使她充分体会到“仅仅活着就是快乐”。[ 1 ] (P134) 她在感受生命的同时聆听着心灵,感受着心灵这一家乡的广袤与无限。事实上,唯独当狄金森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时,她才开始感到对艺术追求的自由,才可最大限度地生活在充满想象的内心世界,生活在那些对人类根本而又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生与死、永生与上帝的思索和沉思冥想中,生活在对自我发掘与认识当中。“她不能隐居林中,建一个木房子,但她可以把它建在她自己的楼上,她热爱的家中。她可以过着一种充满想象的生活,潜入她自己的华腾湖底,在她所习惯的环境中创造着她自己华腾的避难所。”[8 ]她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西方参禅者,参悟着人与宇宙。她所选择的生活,就如东方的一位修道者,隐居山林,参悟人生的真谛。她体会到“活着就是一种狂喜”。[ 1 ] (P134) 就这种人生境界而言,她足已达到了东方参禅者悟道的境界。这也证明她生命的成熟与静谧,可见她对生命的超越。她的诗歌是她思想火花的流露与结晶。对那刹那间心灵感受的记录与剖析是她心路历程的写实。也只有在与自然同一脉搏的宁静状态下,她才能聆听心灵的声音。她与自然是相通的。通过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她体验到爱默生在林中散步所经历的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感觉。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她的唯一作用就是检验超验主义思想的伦理是如何应用于内心生活的。”[1 ] (P140)
(二) 对上帝的否定
狄金森在诗歌及言论中,表达了对上帝的怀疑,由此可见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对她的影响。实际上,她是用爱默生的思想作基石构建了自己信仰的教堂。狄金森熟读圣经,圣经是她诗歌创作的源泉,希腊神话的典故很少出现在她的诗歌当中,而圣经故事、上帝、灵魂、天堂、永生之类的词及典故则随处可见。但是,她诗歌中的上帝并非基督教概念的上帝,他只是“一个意象,一个绝对永生、非人格化的概念”。[ 2 ]她有时把上帝比作情人,说他是“夜贼,银行家,父亲,绅士,公爵,国王,死神”等。她说:“难道上帝是医生? 人们说他能治病——/ 可医生在人死后/还有什么用——/ 难道上帝是收税的? 据说我们都欠他的——/ 这种讨价还价/ 我可不参加——”。[2]她用幽默和讽刺表达了对基督教的怀疑,对上帝的不恭和否定。爱默生对上帝的否定和对人的肯定,就是对基督教的背叛以及对天堂的否定。而狄金森也认为,天堂即在人间,在包括人在内的大自然中。狄金森对自然的冥想和颂扬便是对上帝与天堂的否定。爱默生的《论自然》是超验主义思想的圣经式的宣言,那么狄金森有关自然的诗作便是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实践之作。“一些人安息日/ 进教堂/我过安息日/ 留在家里。”[2 ]她说:“事实上地球是天堂”。[9] (P110) 当她的亲友都皈依基督教时,她则庆祝自己对大地的依恋:“这个世界引诱了我,在没有防备的时刻,我听到她那妖魔般的声音。从那一刻起,我大大地失去了对天堂的兴趣。”[9] (P110) 她又说:“这个世界在我的情感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9 ] (P110)“成为人比成为神好,因为当基督成为神时,他直到变成了人才感到满意。”[9 ] (P111) 别人去教堂,她却呆_在家中与大自然共存。天堂就在这地球上,就在这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中,它不是另外的一个抽象世界。
(三) 对人的意识的探索
狄金森反复探讨死亡、灵魂、永生等主题,承认人的灵魂和永生。可见她已接受了灵魂可超越肉身,与遍布宇宙的“超灵”融为一体的思想。她真实地描绘了人的意识活动与心理,以及灵魂或意识在死亡之后还有意识活动或心智活动的意识经验。在她看来,死虽不是新生,但它能通向永恒与不朽。生死只不过是自然界交替的过程,一种生生不息永恒不变的变。《我感到葬礼在我脑中》一诗描写的就是人死亡前后的心理过程。意识活动已游离于人体之外,体验着死亡的过程。诗中的“我”脱离躯体成为观察者,另一个“我”存在于“我”的脑子、“我”的思想和灵魂中,它经历了整个死亡的全过程。先是躯体死亡,但精神及心理仍在活动,仍能感知周围世界,继而是痛苦,然后是心理分裂、思想麻木、灵魂出现,最后到了另一个世界,自此完成了认知,什么也不知道了。但有一个观察者,他能了知“我”的躯体在消失、在停止感觉,他其实就是在一切之内又在一切之外的“自性”,与宇宙超灵是一体的。在《死时——我听见苍蝇的嗡嗡声》中“我”也是观察者,寂静中等待死神上帝的到来;另一个“我”还仍能听见有声世界的声音;最后“, 窗口关了——然后,我又不能看也看不见了⋯⋯”。[2 ]但那有个知道“我什么也看不见”的知者。狄金森体验到潜意识的活动,她对死亡的参悟或对人的深层意识的认识已接近了东方神秘学对死亡时人的意识的解释。实际上,那个能知能觉、能看到和能感到自己死亡的“知觉”就是“自性”或“超灵”, 它同印度古代吠陀哲学典籍《曼都卡奥义书》中的清醒、做梦、深眠和超意识四种状态中的最后一种类似:“意识在这个状态既不朝内也不朝外,并且内外皆不转。它无分别,超越了知见和非知见的范畴,此状态无法由感官来体验、比较或推理而得知;它不可思议、超越想象,并无法以言语表达。这是纯意识,这是真正的大我。”[5 ] (p194) 这也就是爱默生所说的“超灵”或“宇宙的大我”。可见,狄金森对人的意识——深层意识和潜意识的探索已到了深不可测的境界。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她同时代的人以及当今许多人对她感到困惑不解的原因吧。艾米莉·狄金森在实践着超验主义思想,参悟和体验人的意识或直觉意识融入“宇宙意识”或“超灵”的心理意识经历。在诗歌中她与死者或鬼魂对话,对常人来说,实为阴森恐怖。其实,她是在平铺直叙人的意识心理经历的现实,表明她对死亡已超然物外,泰然处之。在诗歌中她对人生痛苦和苦难的洞悉也显示出她智慧和直觉意识的穿透力与感悟力。她的意识穿越一切,与宇宙的大我或超灵融为一体。她体验着生命的狂喜。
参考文献:
[1] 常耀信. 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 洪振国. 艾米莉·狄金森——现代主义的先驱[J] . 外国文学研究, 1996 (4) :49 ,48 ,51.
[3] Akinson Ed. Brooks. “The Lord’s Supper”, 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Ralph Waldo Emerson[M] . New York : Random House , 1950.
[4] Emerson R W. “Nature”, Selections from Ralph Waldo Emerson[M] .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1960.
[5] 邱陵编著. 瑜伽灵性修持秘要[M] .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6] Emerson R W. The Journals and Miscellaneous Notebooks (Vol. 4)[J] .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 1970 :367 ,27228.
[7] Thoreau Henry David. Walden. Ed. Gordons Haight [M] . New York : Walter J . Black , 1942.
[8] Fasel Ida. “Emily Dickinson’s Walden”[J ] . Iowa English Year Book 7 , 1962 :22 - 28.
[9] Kirkby Joan. Emily Dickinson[M] . Houndmill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