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欲望的缺失”与佩科拉的命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剖析《最蓝的眼睛》

(2014-01-13 16:54:00)
标签:

镜像

欲望的缺失

自我否定

最蓝的眼睛

教育

简评:“欲望的缺失”与佩科拉的命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剖析《最蓝的眼睛》此篇论文是由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的郑玉萍老师所撰写,此文2007年发表于安徽文学(下半月)11,所在页面为44-45

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小说《最蓝的眼睛》塑造了的对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人生悲剧。本文试从“原始的缺失”入手,依据心里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佩科拉性格及其命运进行剖析,探究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镜像;欲望的缺失;自我否定

“The Lack of Desire” and Fate of Pecola---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s by Lacon’s “Theory of Mirror Image”

Abstract: The maiden work of 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s creates the life tragedy of the little black girl Pecola. This thesis tries to start with “the lack of desi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irror image of psychoanalyst Jacques • Lacon to mak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ate of Pecola and then explores the source of her tragic fate.

Key Words: Mirror image; the lack of desire; Self-denial

引言

《最蓝的眼睛》(1970)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1931 ~)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年仅11 岁的黑人少女佩克拉·布里德洛夫,因为相貌平平,不被家人、同学和邻居喜欢,生活压抑,于是便梦想着能有一双像白人姑娘那样美丽的蓝眼睛,因为当时黑人女孩子普遍相信“蓝眼睛的黑人是最的”。然而美好的梦想与丑陋的现实有着太大的反差。她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被父亲强奸,怀上了身孕,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使佩克拉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她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最蓝的眼睛。同时这也是一部反映黑人生活,揭示种族压迫的优秀作品,对黑人在白人社会主流文化统治下的挣扎和求索做出了深刻地剖析和阐释,为莫里森成为广受欢迎的黑人女权主义战士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此前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都是从社会学的层面出发,反映两个种族的对立和冲突。而本文试图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依托著名的心理学家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探寻书中佩拉这一角色的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

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与佩科拉的自我确立

(一)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镜像阶段”理论是雅克·拉康的代表理论。所谓“镜像期”大约发生在幼儿6 至18 个月之间。在此阶段,尽管幼儿的身体还非常柔弱,但其视觉神经却足以发达到可以辨认出镜中的影像的程度。幼儿与黑猩猩不同,当其发现镜中的影像的时候,会对这种影像产生一种认同。起初,他把这种影像看作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事物,并试图捕捉或触摸它。随后,他辨识出影像与真人的区别,不再试图触摸,而把这种影像看作是他人的影像。最后,幼儿通过对影像的观察发现这个影像就是他自己的身体的表现,从而达到了对其自身的认同。幼儿至此就摆脱了对“支离破碎”的身体的认识,从而意识到了自我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幼儿为这一发现而欣喜若狂。“预示这个作为主体发挥作用的‘我’就被突然抛了世间。”拉康认为,在六个月到两岁半之间,正是这种对人的形体意象的迷恋支配着幼儿面对与他相似者的全部行动。在这一期间,一种转移性的情绪反应和叙述经常发生。打人的幼儿常说自己被人打了,看见别人跌倒自己也哭起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幼儿从镜像阶段开始就把建构自我的过程建立在了对镜像的认同之上。镜中的影像并不是幼儿自身,但幼儿却是在对其的视觉认同中发现的自我。所以,从一开始,幼儿建构自我的行为就是异化的,就是在对无数他者的认同中实现的。也就是说,“自我是在与另外一个完整的对象的认同过程中构成,而这个对象是一种想像的投射:人通过发现世界中某一可以认同的客体,来支撑一个虚构的统一的自我感。”所以,当幼儿看到了那些与自己形象相似的孩子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的把“他”认成了“我”。

(二)佩科拉的自我确立时的自我否定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最终是借助于他人构筑其自我形象的。主体不是独自,而是与他人共同立于镜前。由于主体所关注的是他人的承认,成为他人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像他人一样生活,所以主体只是留意于“他者作为自己的形象”,并想象“自己作为他者的形象”,自我形象本身却被忽略了。佩科拉即是如此。透过镜子,她看到的是细小的眼睛,狭窄的额头,浓黑粗硬的眉毛,过分靠前且杂乱的发际,以及高高的颧骨和冲天鼻。这种丑陋难看的形象与当时人们所喜爱的秀兰·邓波儿。尤其是那对细小的眼睛,更是与迷人可爱的蓝眼睛相去甚远。虽然她并没有丑陋到无情和无法被别人接受的地步,但由于过分关注他人的承认,“她永远无法看见自己的美丽。她只看得见展现在她面前的东西,只看得见别人的眼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人是母亲,孩子首先是从母亲那里看到自己存在的“自我”形象。鲍琳刚一生下佩科拉,就认定她丑,不喜欢她。所以在母亲眼里佩科拉是一个丑女孩,对佩科拉来说,她渴望从家人那里构建自我的努力失败了。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镜像“就是自己是黑皮肤,小眼睛的丑女孩,她从母亲眼里读出了母亲对自己的厌恶之情。正是由于母亲对她产生了厌恶,以至于佩科拉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和自卑感。所以她经常长时间地坐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想看明白自己到底丑在哪里,她认为正是这种丑陋才令她在学校受尽歧视和嘲笑而且在白人眼里,佩科拉更是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厌恶之情:在学校里,“因为丑,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理睬她,都鄙视她。她是班上唯一单独使用双人课桌的人。她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总让她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可是玛丽·阿波罗娜呢,排名和她在她前面。却和路诺· 安其里诺同桌。所有的老师都这样对待她,他们总是避免看她,只有当全班每个人都必须回答问题时才叫她。

二、欲望的本质与佩科拉的命运

(一)欲望的本质特征

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来,人类必须经历“ 镜像阶段”。镜前的自我与镜中的形象( 镜像) 不可能完全相同,镜像(mirror image)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婴儿在发现自己的镜像时,一方面看到了自己,从而试图由此抓住“ 我”; 另一方面又发现镜像中的“ 我”是在他者中反射出来的象征物,它原来只是一种虚幻的形象。拉康认为,人在前语言阶段就有了自我意识,并建立起一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意识到的“自我”一开始就不是真实的,它不过是一个虚幻的镜像。这虚幻的镜像不仅是人关心的对象,更是催生人一切欲望的动力。什么是欲望? 拉康认为,欲望并不是单纯发自主体内心深处潜意识的需求,而是在人与人的语言交往关系中形成的,是在与他人的语言互动中不断更新的象征性力量; 它是构成语言论述和言谈内在结构的重要成份,是一种最根本的“能指”(signifier),是人对无法被要求表达的部分需要的体验,它不面对真实的对象,而是由能指异化式地表现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匮乏和缺失。因此,拉康说:“欲望既不是寻求满足的快乐,也不是对于爱的需求,而是从后者中减去前者所得到的结果,是它们的开裂(Spaltung) 的现象本身”。拉康显然将主观“欲望”纳入更复杂的“关系差异”中,以便使“欲望”变成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网络的因素,并由此同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联系在一起。对此,高宣扬有一段正确的评论:拉康的“ 欲望并不是主体潜意识的内在要求的结果,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语言的社会运用中,受到主体之外的他人影响和刺激,根据象征符号的运作规则而形成的”。

鉴于拉康把欲望视为对缺乏的欲望,区分欲望与需要(besoin)就变得非常必要。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拉康,他们都把需要与满足放在一起来讨论。具体地说,需要代表着一种生物的倾向,或者说,一种生理上的倾向。如在动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上就是这种需要—满足的关系。而在人类身上,情况明显是不同的。人除了有生理上的需要以外,还有需求(demande),即通过言词向他人表示自己想要的东西,其根本上表现为对爱的需求。拉康指出,“在需要与需求的裂缝边缘处,欲望形成了⋯⋯”所以,欲望不但有需要的特征,即它总是朝向对象,寻找对象,以求满足;而且它又有需求的特征,即它总是面向他人的,希冀得到他人的认可。然而,欲望不可能是需要。因为它的对象不是一种具体对象,它的对象根本上是一种缺乏,即它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同样,欲望也不可能是需求。因为需求必须借助于语言,而欲望只要求他人的认可,它本身是一种绝对物。而对佩科拉来说她所追求的“欲望”恰恰是处于需要与需求边缘处的“缺失”。

(二)欲望的缺失与佩科拉的命运

佩科拉的家庭没有能够给她提供一个构建健康完整的自我的参照物,没能够给她一个身份定位。她虽然父母双全,但她却从来没有真正感受过来自父母的健康的爱。这种缺失使她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孤儿,无法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定位,出现了身份危机。她渴望得到的完整的母爱便是她的“原始的缺失”,也就是拉康所谓的大写的母亲/他者(M/OTHER)。这个“原始的缺失”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所以,只能靠寻找一些小写的他者(others)来代替。对佩科拉来说,这个小写的“他者”就是能够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所以佩科拉一直渴望有一双蓝眼睛:“漂亮的眼睛。漂亮的蓝眼睛。大而蓝的漂亮眼睛。”她幻想着:如果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她便可以通过纯洁的蓝色看到最美丽的世界,在最美丽的世界里,没有罪恶,也没有别人对她的歧视。

在白人社会所形成的镜子当中,佩科拉看不到自己完美的形象。在母亲的影响下,她已把白人社会的审美标准内化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在自己与客体化的美的意象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能够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佩科拉对自己所无法拥有的蓝眼睛的渴望几乎达到了某种疯狂的程度。佩科拉的世界里时刻都充斥着她对蓝眼睛的渴望,她着魔般地采取各种方式使自己获得一双蓝眼睛。而她在被父亲强奸,怀上身孕后,坠入了痛苦的深渊。她的精神错乱,心智疯狂,出现了幻觉,相信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十分美丽的蓝色眼睛。每天拿着一面镜子,照着那双她曾经缺失而疯狂找寻的“深蓝色的眼睛”。“对,我的蓝眼睛,让我再瞧一瞧。瞧他们多漂亮。”

结束语

拉康认为:“欲望的维度总是与‘无’密切相关,欲望拥有的现实就是在现实中已经失去之后的,心灵上欠缺的东西的现实。”在他看来,欲望就是对不可能存在的“空无”的追求。欲望虽然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总是在要求中出现,但它“也同样处于另一个要求之中,在这个要求中那个在他人的位置上回荡的主体与其说是以一个回荡的协议来消除他的存在还不如说它在那儿提出的一个存在。”同样,一个人的欲望也是镜像式想象和社会语言系统无意识象征的剩余物,是他人欲望着这一个人的欲望,是离不开他者认同的欲望。就欲望的本质看,它是一个空无。这就是拉康否定性的欲望辩证法。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佩科拉的悲惨命运源于她对自己身体缺失-“蓝色的眼睛”的追求以获得别人的认证。在母亲及周围的人群的影响下,她把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当作自己的人生欲望的追求标准。于是她就把“他者认同的欲望”当作一切欲望的动力。痛苦,无助并努力寻找自己的那双“最蓝的眼睛”。

参考文献:

[1] http://www.chinesebookcity.com/product_info.php? products_id=7303.

[2]LACAN J.Ecrits A Selection.New York and London:W. W.Norton&Company.1997.

[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http://book.newdu.com/Article_Print.asp? ArticleID=16179

[5] Lacan (Jacques):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I:Freud’s Papers on Technique 1953 - 1954,trans. John Forrester. New York:Norton.1991.

[6]Leitch ,Vincent B,. General Editor. The Norton Anthology of-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W .W. Norton and Company,Inc,.2001.

[7]Lacan (Jacques) :écrits II,éditions du Seuil. 1971.

[8][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谢地坤,宋祖良,刘桂环译.漓江出版社.2007 年4 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