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川到澜沧江进入三江并流
格梅江
http://s4/mw690/003S4Dl0gy6ExZzTu0Pc3&690
214国道进入剑川,有一条支线到兰坪,叫剑兰公路,目前全线为二级公路。
剑川甸南在剑湖南面的一块高地上,居高临下,蓝天绿水尽收眼底,顺着湖边的南面,跨过海尾河,插入剑川坝子西南角,翻过老君山南边的丹霞石山,有一个村子叫“狮子打沟”,这是一个以石匠为主的村子,山中出产的灰黄色丹霞石。全村的男人练就一身玩石材的手艺。据说丹霞石一出土时很嫩,石匠们如切豆腐一样地修理石头,随着水分的散发,石头越来越硬。这里的石头在建筑上常用于建石桥。石匠们把石头做成规则的上宽下窄的石料建桥(从河道两边往里砌,砌到最后也是石桥的接合部,石头放下,拆去脚手架,半圆的石桥建成)。这里属于羊岑乡,羊岑石匠誉传海外,50年代怒江建州把这个村的石匠招募到州府碧江搞建筑,结果在渡怒江时翻船死了几十人,这是怒江历史上的大事,至今老姆登的石碑上还有他们的名字,一个村走了20多人,其中段姓最多。每次上这个山坡,进入路两边都摆条石的村子,就想到那些沉入怒江的石匠。
http://s8/mw690/003S4Dl0gy6ExZBiHgX27&690
新公路已经绕过石匠村,直接到羊岑。
羊岑是老君山南面的一条河谷形成的长条坝子,坝子中有上羊、中羊、下羊岑、栗坪4个村子串起来,海拔与金华坝一样,相对封闭,出产丰富,能种水稻。中羊的对面高台上是当年红旗林业局的局机关所在地,国家在这里组织砍树支援内地建设。据老人回忆,林业局进来之前,羊岑坝子周围还有几人合抱的大树,20年下来老君山南面和一直到马登、上兰(老君山镇)的大树被放倒,源源不断地运出剑川。
http://s5/mw690/003S4Dl0gy6ExZCpCyU44&690
公路翻过另一条山体,叫三甸箐坡,坡很陡,现已改线。
翻过三甸箐坡进入麻栗箐,一直下坡到箐口就到了著名的江尾塘,1949年,这里曾经发生王北光领导边纵游击队围堵“共革盟”的大战,战争打了一天一夜,龟缩在村中的“共革盟”心虚不敢出来,围攻部队火力不足久攻不下,是滇西工委书记黄平进来传达滇西北工委命令放敌后歼,“共革盟”才从麻栗箐逃走。江尾塘又是到兰坪背盐的重要驿站,村子出去就是马登坝子,5里路程就到马登城。城里还留有古老的马帮石板路和木板房子,是当年翻越盐路山的一个大站,从剑川进兰坪,由兰坪出剑川的马帮必由之路,盐路山大雪封山时期正好是年节前后,人们需要食盐,买卖挣钱过大年的季节,许多人到马登做买卖。
http://s6/mw690/003S4Dl0gy6ExZDyhOl75&690
如今的进兰坪公路已经绕行,从羊岑直接到上兰。
马登、上兰(老君山镇)、通甸狭长条的坝子,西面有著名的雪邦山(海拔4291米),东面是老君山(海拔4872米),两山守望,海拔2400米,天寒地冻,以前在低凹避风的地上还要种水稻,产量很低(200斤),后种稗子、包谷和洋玉。这个坝子的北部称“兰州坝”,有谚语说:“前世不修,生在兰州”。现在气候转暖,从老君山流下的一条叫“白石江”,河谷里的水稻长势良好,与金华坝出产相等。
http://s13/mw690/003S4Dl0gy6ExZEyXus5c&690
兰州坝的上兰,原隶属兰坪。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由于白族的比例不够,把上兰划归大理剑川。老君山因旅游开发出名后,尤其是玉龙县黎明乡被命名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七大片区的“老君山片区”后,玉龙县立马向国务院提出申请,把黎明乡改名为“老君山镇”,申报在进行中。剑川也即时行动起来,争取到上兰改名为“老君山镇”,申报成功使剑川老乡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在老君山镇,剑川还成功地打造了大理州级“经济园区”,依托兰坪铅锌矿资源,招商引资搞冶炼。在大理还有名气。由于上兰老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上兰村几次发生民暴,其中最大一次,大理州动用了防暴警察来“压弹”。
http://s15/mw690/003S4Dl0gy6ExZFQoUe8e&690
上兰与兰坪通甸交界的地方叫“81”,是剑兰公路从剑川到兰坪的81路桩处。
过“81”是兰坪的黄木、溪江,那里的姑娘长得俊,是出美女的地方。一马平川的5公里公路,是整个怒江州最平坦笔直的公路。接下来要分路,往西北到兰坪县城,分东北到通甸街,进入“维兰公路”,经兰坪的河西乡,约80公里到维西县城。
http://s10/mw690/003S4Dl0gy6ExZH1RZT19&690
通甸街是兰坪最大的白族村子,也是白族、纳西族、藏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接合部,一年一度的“通甸街”,是滇西北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最大规模时有万头牛马在这里上市交易。同时也是山货药材、日用百货集散地,牲畜交易地,多民族结合部(白族、普米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回族等),也是三江并流自然风景起始地。
通甸到河西顺河西河而下,两边的山上长满了野生兰草(前几年挖得太多),河西河发源于雪邦山支脉后娘山,由南向北逆时针而流,进入澜沧江,因为逆地势而流,被割裂的山体十分的陡峭,河西乡政府在一个温柔的小弯的河边,村名也叫“河边”是白族支系“拉玛人”的居住地,离乡政府所在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共兴”,那里有盐矿、铜矿,也是通往石登中排的“银马古道”,四十里箐的大站,许多白族古老的文化、古代戏剧,沉淀在这里。巨大粗壮的柏树告诉我们这个村子的历史,村中白族本主是赫赫有名的“大黑天神”。
http://s11/mw690/003S4Dl0gy6ExZIdczEca&690
顺河而下,穿过傈僳族居住的新胜、白龙等,村名都是傈僳语,“老窝、施决、丽五爸”等,琅琅上口,很有味道。
河水在“牛头山”(牛从山上滚下来,只剩一颗头驴),转了一个大弯,由南往北,转成由东向西,进入了中排的碧玉河,这个著名的村子,以唱“拉玛歌”和“汉族小调”出名的村子,村长叫杨辉彦,他曾唱到北京。河岸的北坡是维西的村子,他们是同一个民族被分成两个民族自治区划和隶属,但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通婚和交流,河岸两边经常对歌猜调,据当地人统计,仅汉调就有72个小调,汉族地区失传了的,也能在这里找到。更奇怪的是这一带的不会讲汉话的白族村民和傈僳族村民还能即兴对唱汉调。
http://s15/mw690/003S4Dl0gy6ExZJ9ldYde&690
河西河终于流入澜沧江的地方是兰坪县的中排乡,这里往上走就到维西的维登乡,溯江而上可以到达德钦,欣赏三江并流金牌景点梅里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