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单元教学目标及各课文语文要素
(2019-02-13 15:04:42)分类: 优秀语文教案 |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鸳”等6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能正确读写“融”等13个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能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观察的细致,激发观察了解春天的兴趣。
主要语文要素:
1.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4.诵读和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2、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伶”等8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散”“杆”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正确读写“凑”等12个字和“乌黑”等16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1、2、3自然段。
4.知道什么是优美生动的语句,能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感悟这些语句表达的情感或事物的特点或表达的效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再把这些语句抄下来。
5.能正确读记“剪刀似的尾巴”等4个偏正短语,再说说文中的或自己积累的偏正短语。
主要语文要素:
1.
2.
3.
(注:根据课后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供的例子,“优美生动的语句”与三上的“有新鲜感的语句”同指相同的语句,都是指运用比拟、比照、比喻等等修辞手法的有关语句,使用修饰限定方法写具体形象的有关语句,以及进行细致描述的细节的有关语句。只是三下换了更直接指向的称谓,以及学习要求提高了,要能感悟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3、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蓬”等4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挨”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正确读写“瓣”等11个字和“荷花”等1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注意读好儿化音和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4自然段。
4.能默读课文;能提取有关语句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5.能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体会。
6.能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主要语文要素:
1.能正确认读“蓬”等4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挨”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正确读写“瓣”等11个字和“荷花”等19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能根据要求提取有关语言文字信息。
4.继续了解什么样的语句是“优美生动的”,并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同学交流体会。
4、昆虫备忘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录”等10个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它们的意思;正确认读多音字“蚂”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能默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能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3.借助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的资料,用表格或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可参照“习作”的图片例子)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主要语文要素:
1.能正确认读“录”等10个生字新词,能结合课文理解它们的意思;正确认读多音字“蚂”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
3.学习制作表格或配文字说明图片进行介绍。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教学目标:
1.推荐一个春游的地方,能说清楚有什么好玩,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注意说话的速度,做到吐字清楚,音量适中。
2.
3.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教学目标:
1.能参照题目提供的观察记录卡,选择自己的一位植物朋友,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2.写的时候,要借助观察记录卡,注意把自己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尽量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3.习作书写要符合格式要求(例如: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个,位置要正确。)写完后读给同学听,听听同学的意见,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语句。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明确“优美生动的语句”定义内涵,明确体会作者意图的方向,学习体会这些语句。
识字加油站
教学目标:
借助汉语拼音和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通过读记,能正确认读“援”等9个字以及它们构成的词语,激发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的兴趣。
词句段运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句子选择近义词,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能参照例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通过一定的形式,诵读和背诵《忆江南》,通过图文对照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歌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宋”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守”等9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借助注释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能说说课文内容,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感悟这个寓言的寓意。
4.阅读“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能知道坐车人犯的是什么错误,与同学交流。
主要语文要素:
1.能正确认读“宋”等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守”等9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学习正确流利朗读文言文。
3.学习借助注释和生活实际了解浅显的文言文内容,感悟其寓意。
6、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陶”等10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骄”等10个字和“国王”等16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陶罐和铁罐故事的大意。
3.能结合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比较他们的不同,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表现出他们的性格。
4.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明白的道理。
5.
主要语文要素:
1.
2.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3.能提取文字信息,品读词句,感悟角色的性格,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表现角色的性格。
4.阅读寓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感悟体会寓意。
7、狮子和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皱”等5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称”“禁”“撒”“挣”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正确读写“鹿”等10个字和“狮子”等16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4.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借助提示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讲讲《狮子和鹿》的故事。
5.了解课文内容,对鹿角和鹿腿的两个命题进行判断,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判断的理由,感悟寓意。
主要语文要素:
1.能正确认读“狮”等5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正确认读多音字“称”“禁”“撒”“挣”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2.正确读写“狮”等10个字和“狮子”等16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梳理课文条理,借助提示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5.能提取语言文字信息作为理据做出判断。
8、池子与河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滔”等8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池子与河流的语气,表现他们的性格。
3.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赞同池子还是河流的观点,感悟寓意。
主要语文要素:
1.能正确认读“滔”等8个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角色的性格。
3.能结合生活实际,有理有据做出判断,感悟寓意。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实际和题目的提示,说说自己对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的看法,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说清楚理由;注意说话的速度,做到吐字清楚,音量适中。
2.能认真留心听别人的陈述,一边听一边思考别人说得是否有道理。
3.别人陈述完毕,或提出补充,或提出问题,陈述人应该做出适当的应对。
4.有不同想法可以发表,可以争辩,但要注意用词和语气要恰当,尊重不同的想法。
习作《看图画,写作文》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题目提供图画和问题,仔细观察图画,思考问题,然后写一段话,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清楚。
2.写完后,与同学交换读一读,评一评:图画的内容写清楚了没有,有没有错别字;然后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认识寓言故事这种文体:故事短小,蕴含道理。
词句段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AABC和ABAC结构的词语,能照样子分别写几个(例:格格不入、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大吉大利)。
2.参照例子,学习根据话语的内容,想象说话人的神态,把句子补充完整。
3.认识“通知”并了解其格式,选择题目提供的一种情况,能格式正确写一个通知。
书写提示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钢笔写字,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2.复习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求,能注意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把“艳”等8个字在田字格里写端正和整洁。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通过一定的形式,读记“邯郸学步”等9个中国古代寓言演变成的成语,有条件的可以读读或说说这些故事。
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次“快乐读书吧”的阅读要求和方法提示,能根据课本提供的书名或其他寓言故事书在课外按要求开展阅读一本寓言故事书的活动。
2.按照兴趣以某本寓言故事书的阅读组成小组(4—6人一个)开展课外阅读和进行交流分享。
3.在交流课上,能与同学交流阅读寓言故事书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或展示介绍小组制作的手抄报,介绍编撰的有关情况,朗读其中的寓言故事等等;或展示编撰的童话集,介绍编撰的有关情况,朗读其中的寓言故事等等;或介绍小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情况,朗读喜欢的寓言故事,讲讲自己读到的寓言故事,谈谈得到的启示……分享读书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