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年级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繁!繁杂、繁忙、繁琐。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天真幼稚。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正处于养成阶段,因此低年级的老师不光要管孩子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担任着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帮孩子们削铅笔、系鞋带、梳头、甚至递卫生纸是常有的事。这些都是低年级老师该做的事,并不令人生烦,烦的是他们的“告状”。一下课,“告状”的孩子便接二连三,络 络绎不绝。上课了,一双双小手还高高地举在那里。谁打我了,谁骂我了,谁说了一句什么话……芝麻、绿豆、西瓜,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告诉老师。那么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到底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学生的“告状”,怎样让自己从这些繁琐的告状中脱身呢?首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低年级孩子爱“告状”的原因。
一、“告状”的原因
首先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弱,一些事他们不知道是对是错,便告诉老师,希望老师来解决。其次低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特别信赖,在他们幼小的心目中,老师便是他们的保护神。因此他们一旦受到伤害,就到老师这里来寻求保护。另外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崇拜者,因此当他们遇到一些高兴的事,也希望和老师分享。因此低年级的学生便特别喜爱“告状”,到中高年级,这种现象将逐渐减少。
二、“告状”的类型
根据学生告状的目的, 我们不妨把学生的“告状”分成以下三类:
1.诉苦型
这类“告状”,一般以自我为中心,自身便为“受害者”。如:
“×××骂我”,“×××打我”等。这类告状,主要想寻求老师的关心与保护。
2.揭短型
这类“告状”,一般以他人为中心,指出他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下课追吵”,“×××不扫地”等。这类告状,主要想让老师来明辨是非,也有部分妒忌心在作怪,希望老师批评被告的学生。
3. 分享型
这类“告状”,一般以自己一些高兴的事为中心。如:“我昨天过生日了”,“我学会跳绳了”,“我们家搬新房子了”等等。告诉老师,主要是为了让老师分享他的快乐,或引起老师的注意。
因此,对于学生的告状,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待。或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或不分青红皂白训斥一通都是不可取的。这样学生的自尊会受到伤害,对教师的信任也将逐渐减弱。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这些“告状”,调节自己的心态呢?
三、 怎样正确处理学生的“告状”
1、仔细倾听 尊重学生
不管学生来告诉你什么,不管他说的有没有听的价值,我们都应该停下手中的工作,仔细地倾听他的诉说。不能一边听一边批作业,更不能把“告状者”赶走。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孩子也是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有被尊重的渴望,而仔细聆听他的诉说,便是对他应有的礼貌与尊重。
2、分清是非 及时处理
学生的“告状”中如果有不正确的做法,如打人、骂人等,应马上把当事人找来进行教育。如果有“受害者”,也应及时把双方当事人找来,了解事情的真相,及时做出处理。不能手一挥,“等一等再说”。因为我们班主任工作繁忙,很容易把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忘记了。如果实在不能及时解决的,我们最好用一本专用的小本子记一下,及时处理,这不但是学生的需要,更能树立起班主任对事负责的形象。
3、抓住机遇 情感交流
有老师认为,处理学生的“告状”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便告知学生一律不许“告状”。这样,学生受了委屈无处倾诉,教师也不易发现学生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更失去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的机会。其实,学生“告状”的过程,就是教师与他一个很好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应好好把握。如他来告诉你:“我昨天过生日了”,那你就不妨问他:家里来了哪些人?买了什么生日礼物?妈妈做了什么菜?你高兴吗等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增进了师生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4、一视同仁 讲究艺术
对于来“告状”的困难生,我们不能有成见;优等生也不应有偏袒,而应一视同仁,公平解决,并且要注意讲究教育的艺术。对“受害者”以安慰,亲切的话语、轻柔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倍感温暖;对“肇事者”也不能大声训斥,而要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
如有一次学生向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告状:×××放学后到瓜地偷西瓜吃。得知被告后此学生如坐针毡,等着 于 老师的处理。可是 于 老师什么也没说,也没找那个学生谈话,进行了冷处理。几天后,他轻轻地凑到那个学生的耳朵边上问:“那西瓜好吃吗?”学生顿时面红耳赤。虽没有一句严厉的话语,却足以使那个学生终生难忘,这就是教育的艺术。我们平时也要工于心计,精心设计,用最佳的方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5、培养品质 教给方法
学生平时经常告状,许多都是没有价值的小事,这当然会耗费我们班主任的精力。因此我们应尽量设法减少学生的告状,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这些事。平时我经常在班上这样教育学生:一个人要有广阔的胸怀,不要事事都放在心上,也不要和他人斤斤计较,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你只当没听见,没看见就好了,不要次次都告诉老师。还教给学生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假如自己无意做错了事,应该马上道歉,并用行动改正。如自己不小心把人家的笔盒打翻了,应该马上说“对不起”,并帮助他人捡起来,这就避免了一场口舌之争与告状。另外,对于那些特别爱惹事的学生,要常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也能有效地减少“告状”。总之,要让学生明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培养学生谦让大度的优良品质。
6、搭建平台 反道行之
针对低年级孩子爱告状的特点,不如反其道行之,索性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告个痛快。于是我在班上设立了“小喇叭”,规定晨会课的时候让小朋友给大家“告状”,但是,只能说好事,不能说坏事。这样一来,下课后小朋友再也不观察别人的坏处了,而是特别留心他人的优点。“小喇叭”开始了,有的说:“我看见XX下了课在捡地上的废纸。”有的说:“我没橡皮,同桌XX借给我了。”有的说:“XX上厕所时把开着的水龙头关了” ……以前他们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这样一来,他们就观察起他人的优点来了。没想到好人好事居然有这么多呀!小朋友自己都感到吃惊。这样巧妙地引导,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真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及时处理学生的“告状”。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更应该学会正确处理学生的“告状”。让我们抓住这一契机,让自己的教育艺术在处理“告状”中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