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利用课后练习构建立体教学过程——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为例
(2019-12-15 20:14:31)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课堂教学 |
灵活利用课后练习
以二年级上册课后习题为例,本册课后习题的题型设置尊重文本作者写作意图,既有“挑梁”突出文章重点的作用,又对知识框架的梳理、整合起到衔接作用。罗列本册课后习题的呈现形式,不难发现,题目编写体现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文而又超越文本的特点。
单从字词层面讲,依据学段特点,本册课后练习以字词的不同呈现形式进行编排。题目中有根据课文中新字词的字面属性归类,也有以本课出现的生词为依托延伸出与其相关的如近义词、多音字词、一字多词的词义比较。词语呈现形式不同,但我认为,词语的积累和拓展运用,词语对文本主要教学内容的凸显作用,词语对文本向生活延伸的链接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融入进去的理念。
下面,我列举在实际教学中,对课后练习题中关于词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以词生句,赋予词语生命力。
遵从生命在场的教育理念,让每个词语都会说话,是我在教学中探究的方向,珍视学生个性语言表述差异性,保护他们的表达欲,是我坚守的教育信念。
在《小蝌蚪找妈妈》
一课中,“读一读,记一记”这一题,教材将本文要求会认的字以两种词语形式出现,一类是文中原词:脑袋
(一)口袋
(二)迎接 迎风 迎面
(三)水塘 鱼塘 荷塘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将文中出现的词语送入课文,读读原句,实现由读准词语读音到读通句子的初步阅读目标。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熟悉,以原词为媒介进行拓展说话练习。如对“脑袋”和“池塘”两个词,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学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谁能根据课文内容,用上‘脑袋’和‘池塘’两个词语说一句简单的话,但必须是完整的一句话?”
这样的提问本身就对答案没有整齐划的要求,没有对错之分,尊重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是设计的前提。
在这样的理论支撑下,学生的答案极具个性化,语言接收能力强的学生会背诵出原句,达到文本语言积累的期许;语言表述能力强的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再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再组织,生成新的语言。
二、以词会文,让课堂与生活亲密接触。
本册教材的习题编排遵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融合主旨,梳理如下:
(1)通过词语的多维运用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提炼文本主要思想。
(2)通过文本关键句的再度呈现,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3)通过熟读文本后的自我发问,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在个性体验中达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这种呈梯度性的训练要求,在实际设置时却并不按序呈现,所有题型没有用序号的标示来硬性规定题型出场顺序,而是以一个个小圆形图案注明题号。这样编排传递给教师灵活运用习题的理念,让它按照教学所需,串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习题有效服务教学,使练习题起到促进预习、复习、提升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认为教师如何利用习题,促进学生语言发展,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内心体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才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需要思考的语文因素。
本册习题中关于词语运用的编排,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通过文中词语还原文本中人物形象。如《狐假虎威》一课,编排了“找出“神气活现”和“半信半疑”等词语,哪些是用在狐狸身上的,哪些是用在老虎身上的,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这些成语的意思表现出来”一类的习题。
(2)用文中词语描述课文主要内容。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编排了“朗读课文,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四个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习题。《玲玲的画》一课,编排了“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的习题。
(3)用文中词语描述生活场景。《黄山奇石》一课,设置了这样的题型:在“风景”、“景色秀丽”、“风景如画”等词语中选几个,说说某处景物。《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设置了这样的题型:仿照课文,选用“乘着风”、“纷纷出发”、“蹦着跳着”和“炸开”中词语,说说植物传播种子的其他办法。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穿插入这种对词语的不同运用练习,会让教学过程立体化。学生会因为自身语言发展情况,个性特点以及本身生活环境给出千姿百态的语言表述,为教学增进新的资源。
如在《狐假虎威》一课练习中,我没有先呈现练习中的词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猜想老虎和狐狸的心理活动,问学生:你从第一幅图中看出老虎和狐狸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出它们身形的巨大区别,我又带他们抓住文中对狐狸“扯着嗓子”的样子,和“你敢吃我?”这个反问句,以及老虎“一愣,被蒙住了”进行文本导读。
学生很快从第一幅图中看出,老虎的呆萌和狐狸毫不害怕的心理,这也是后面老虎和狐狸神态的雏形。然后,设疑道:森林之王大老虎竟然被小小的狐狸给唬住了,那会是怎样的画面呢?还是从图画入手,引导学生再来观察第二幅图画。
有趣的课堂资源生成了,好几个孩子发现到了小鹿和兔子惊慌失措的样子,通过侧面环境的对比,体会到了狐狸的“神气活现”和老虎的“东张西望”两种不同心理。
紧接着,我故作夸张地感叹道:“好一只狡猾的狐狸呀,上一次通过甜言蜜语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这次居然摆出老天爷吓跑了森林里大大小小的动物,连大老虎都被它骗了......”学生心领神会地听着,
我从他们饶有兴致的表情中感觉到这个故事对他们的吸引力,于是分角色表演读水到渠成。
在处理《黄山奇石》一课词语运用时,我抓住学校周围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手机里拍的学校图片,带他们通过图片走进校园每一片角落,既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同时又传递给学生留意周围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小美好的生活观,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有了眼前真切的体验,学生对周围美好事物的热爱来得自然,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赞美:“我们学校后面田野里的风景真美”,“学校围墙旁边的小花坛风景如画”,“我家门前种了很多花,景色秀丽”,“暑期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北京游玩,我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语言表述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场景,那么文字里安放的一定是可爱而又真实的心灵。
在教《玲玲的画》一课过程中,我结合课后练习,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玲玲的爸爸说过‘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那以后在你的周围,如果谁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我马上说:“那我们先来练习一下,请大家先找出课文中有‘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的句子,然后我们把这三个词语放进我们讲的故事里。”
学生在找课文原句的过程中,提炼出了课文中心内容,再通过讲故事,对语言表达能力又是一次训练。
“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是我在教学中一贯坚持的原则,因此,我将习题安放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新课教学前,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读一读课后习题,初次将习题送进文本中,看看题目中的词语和句子在文章哪一句哪一段,找到做个标注,多读几遍这样的词句,构建粗线条的知识结构,为预习活动提供方向性。
备课时对练习题的研读,既便于找准教学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又可以结合练习题对教学活动进行多维设计。而且,统编教材习题设置指向性很明确,呈现形式多样化,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弹性化空间,体现教学的灵活性,也给学生个性展现起到推动作用。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言中复习的重要性。低年级儿童对新知梳理,受其语言发展限制,需要其他渠道加以引领,如果能借助课后练习题的辅助,不仅能帮助他们梳理文本框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引导得当,还能达到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学生语言的渐序性发展就会很明显地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按需所取,善用、活用课后练习题,让它服务于课堂教学,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保驾护航,使它成为学生语言发展的合适土壤,成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又一场地,是教师在使用教材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