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诗经》看古代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读《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2014-01-06 14:18:58)
标签:

文化

       我一直很喜欢读诗歌,无论是外国人写的诗歌,还是中国人写的诗歌,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我都喜欢。古诗中最喜欢的当属《诗经》了,觉得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内涵丰富。小的时候我从这本诗经中学到了很多四字成语,如“投桃报李”“信誓旦旦”“如履薄冰”,还学到了不少八字诗歌,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从《诗经》中学到的这些东西对我的影响很深,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初高中时),我都不讲人话,说话总是四个字四个字往外蹦。比起《还珠格格》中学四个字成语学到与男朋友吵架,出手打人,离家出走的小燕子,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十足的好学生。同学问我:“你作业写完没?老师一会要抽查的。”我答:“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此,也闹了不少有趣的笑话。 
   
  大学毕业后,我继续读过几本关于诗经的书,有的是诗经的注释、解析和翻译,有的是从《诗经》出发,发挥自己的才华写成的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赏析作品,有的是作者用或华丽、或清新的笔调写成的古代浪漫爱情故事。最近看的赵缺的这本《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则是我看过的最欢乐搞笑的有关《诗经》注释的一本书,也是我看过的对《诗经》“最正经”的“不正经”的解读。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选取了《诗经》中三十三篇被广泛误解的诗歌,通过有理有据的考证,告诉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相爱男女的誓言,而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深情约定;“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不是因为思念很深,两人一天不见像九个月那么漫长,而是说两人一天不见,关系便已疏远;“遇人之不淑兮”也不是说遇见坏人,而是说老公破产了,老婆也跟着完蛋……听起来似乎充满了娱乐感,故意让人大跌眼镜,但是作者对《诗经》颇有研究,考证相当严谨,结合大师们的解读和历史,大力驳斥现当代“砖家”的种种说法,再加上说理清晰,行文生动幽默,话锋犀利,嬉笑怒骂地评说古人,让你不得不相信他说的这一切都是真相! 
   
  大家都知道《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从赵缺对《诗经》的解读,不仅让我看到历史的发展,如周朝的更替,也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文化,尤其是古代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当时,男同性恋被称为“男风”或“南风”,在周朝的民歌中就有不少赞美男子,歌咏男同性恋的词句。在《小雅•谷风》写道:“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忘我大德,思我小怨。”意思是,当初你因为恐惧,将我搂在怀里,我陪着你共度忧患,现在你生活好了就甩了我。这首诗充满哀怨之情,指责了一名忘恩负义的男子,而作者“我”也是一名男子,可以推断他们是一对同性恋人。在《王风•扬之水》的作者是在外戍守的战士(或将领),他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那个人啊,不陪着我来申国戍守)。”在周朝是没有女兵的,因为只有男人有资格当兵,所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思念之情。还有《郑风•山有扶苏》,讲得是郑忽(郑国的太子)喜欢美少男即“娈童”的事情。“娈童”指的就是被男人玩弄的美少男。《诗经》中也有诗歌专门讲了“娈童”的命运。《战国策》上有记载,有人向虞公进献美男,希望通过施展“美人计”打败他,可以说同性恋起到色情间谍的作用。《周书》中说“美男破志,美女破居,武之毁也”,意思说“美男”也好,“美女”也罢,都是国破家亡的祸水。人们常说红颜祸水,其实,在古代蓝颜也一样是祸水(好吧,好看的人都是祸害,这让我等不好看的人心里好平衡啊)! 
   
  中国古代对同性恋有许多称谓,例如 “断袖”、“安陵”、“龙阳”等,每个称谓都有对应的典故。比如“龙阳”讲的就是龙阳君的故事。他是魏安僖王的男宠,魏王很爱他,两人同床共枕,甚为恩爱。有一天,魏王和龙阳君同船钓鱼,龙阳君钓得十几条鱼,不仅不高兴,反而哭了,泪如雨下。魏王惊问其故,龙阳君梨花带雨地说:“我刚开始钓到一条鱼非常高兴,但是后来我钓到更大的鱼,就把小鱼扔了。由此思己,四海之内,美人这么多,别人会把比我更美的人推荐给你,到那时,魏王你爱了其他美人,我就会像第一条鱼那样被弃如敝履,想到这里,我怎么能不伤心难过呢?” 魏王听了很感动,为了讨好爱人,他甚至颁布命令,拒绝任何人为他进献美女美男,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选美的事,则满门抄斩。魏王和龙阳两个人的爱情专一又长久,堪称“好基友”的典范。 
   
  赵缺的这本《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不仅让我欣赏了诗歌的美,也让我看到中国古人对同性恋的态度,是不褒不贬不敏感,很中性,很宽容的,除非你因为同性恋而毁了江山社稷。如今,从《诗经》时代到现在,已过去两千多年,恐同情绪虽然还存在,但我相信会越来越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古人,对同性恋持宽容、理解、尊重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