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构建单元整体教学
(2019-06-25 15:53:31)“单元整合教学”是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课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链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研究不同单元的训练重点、表达形式等,从而让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接下来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单元整体教学。
一、通研教材,整体把握,明确单元训练目标
通读“走进田园”这组文本,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本组文章集中描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描写中外乡村美丽的景色,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渔歌子》《乡村四月》;二是描写古今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如《四时田园杂兴》《麦哨》。
编者所以把这些文章编排在一起,从人文的角度看,提示我们教学时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产生热爱之情。从语用的角度去细读本组文章,你会发现教材试图从各个版块整合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质朴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细读教材,你会从教材的角角落落获得这样的提示。“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这是《乡下人家》一文中的泡泡语提示;“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关注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乡村景物,了解乡村生活,说、写乡村景物、趣事,表达对田园风光的向往与热爱。
当我们对一组教材有这样的全局意识,就站到了一个单元的高处,对单元的知识、能力、方法体系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走进田园”一单元,我们确定的单元训练点,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质朴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分解目标,落实重难点,提升语文素养
人教版教材的结构特点都是非常相似的,基本上按照“导语、课例、语文园地”的形式编排,中高年级的课例都是精略结合。采用单元整体教学后应突出“语文素养系统”,有效地将单元教学的听、说、读、写素养有机整合,相互促进,螺旋上升,在单元学习结束时达成单元训练的重点。每个版块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自承重,相互联系的。教学中,从单元教学起点,就应该全程、全面关注目标的一步步落实。
依然以“走进田园”一组为例。
单元目标 “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质朴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课例的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达成和落实的?
《乡下人家》教学片段:
师: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说出自己的理由,并找出相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学生组内朗读交流,智慧共享。
出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有没有哪一个词语特别吸引你?为什么?
生:探。
师:你能不能试着学一学这些小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的样子?
生模仿。
师:多可爱的一群小竹笋啊,告诉老师你探出头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答)
师: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画面啊!来,可爱的小竹笋们,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
师生朗读。
师:如果老师把“探”换成“长”,小竹笋还有这样可爱吗?
这个片段中,学生经历了:找出景物,描述感受,表演景物特点,发现作家写景的巧妙。
感受作家写景的巧妙,在本组的其他课文里也有体现。《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勾画诗句中的景物,发挥想象给景物找到姿态、颜色等具体的特点,把景物的特点连起来想构成整首词的画面。
一个笼统、模糊、庞大的单元教学目标经过单元课例的教学,就被分解为具体、可操作、达成度高的小目标;再通过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多个版块的整合学习,学生对“景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在自己的习作中有意识的选择喜欢的乡村景物,有目的的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并最终获得这一知识与素养。
三、文本细读,大胆取舍,有效整合教学
语文首先是文学的。要达成对文学味道的鉴赏和把握,则需要理性的解读和逻辑思考,文本细读是必经之路。文本细读是达成单元教学任务非常重要的一步。
对教材立意的品味要放到单元整体的背景下。拿《渔歌子》一文的解读来谈。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诗人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老师们都爱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的确,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叫人怎能不爱?然而渔夫一蓑风雨,从容自适,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境界呢?细读文本,你会由衷赞叹诗人的艺术匠心——桃花、流水、白鹭这些景物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暗含了诗人的理想寄托,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虽然我们对文本有了以上的共识,但是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教学设计的突破方向上仍有不少分歧。有的老师主张用“垂钓”一词串起教学,整合垂钓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诗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认识一组垂钓诗;有的老师主张用“归隐”,链接一组归隐诗词,让学生感受诗人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情怀。如果抛开单元整体教学,以孤立的单篇文章为教学起点,他们的建议也不无道理,但是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审视,我们还应该考虑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的位置,还要想到它所承载的单元训练目标。在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下,考虑教材的承载的教学任务,考虑编者的意图及学生理解能力,我们决定用“田园”一词串起教学,及感受田园风景之美,又感受诗人流连田园,心向世外桃源之意。
编写教学设计是课堂落实比较关键的环节,它就像一出好戏的折子,也像作家的行文,既要有高深立意,又要摒弃艰涩,做到行云流水,质朴自然。我在《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中,就设计了“读出诗词的旋律美”“欣赏诗词的画面美”“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诗词的情怀美”这几个环节。尤其是后两个环节,在抓住“桃花流水”这一景物,整合李白、王维、苏轼的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桃花流水在人间,武陵岂必皆神仙”,让学生发现“桃花流水” 这一景物的象征意义,链接诗人的生平资料,张松龄的《渔夫歌》,以及《唐书·志和传》中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热爱田园的情感。如果说前两个教学环节,是从景物出发,欣赏美山、美水、美田、美园,学生感受到的是物质意义上的田园。那么后两个教学环节则从诗的意象出发,走进诗人内心,感受山水田园,寄放身心,是一处精神家园,心灵田园。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资源整合的意义。如果仅凭课文,学生的阅读相对是单薄的,在文章的拓展点,在学生的生长点,适时有准备的补充文本,就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最丰厚收获。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