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进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

(2016-05-28 21:46:25)
标签:

教育

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要求,与此相对应的,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还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个目标要求,在第三学段则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和“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的目标要求。“把握主要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分析概括能力,牵涉到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培养。然而,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命题考查现状,对于“把握主要内容”这个小学语文课程重要的阅读能力培养,对于“把握主要内容”这个重要的阅读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令人诧异,令人担忧。
案例一: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教师在识字和读文教学后,出示一个填空题:“玲玲画了一幅(),准备第二天参加评奖。可是(),在()帮助下,玲玲 (),第二天,玲玲的画()。”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利用填空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后与该老师交流,问为什么二年级下册就要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老师答曰:自己要跟班上,第二学段有要求,现在就要打基础。我想:这不是揠苗助长吗?明显的越位,挤占了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明显加重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案例二: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教师在检查预习后,初读课文就出示填空题:“作者在()认识了一位(),他看鱼 (),画的鱼(),收到了()。通过(),知道了聋哑青年画鱼画得那么生动是因为()。”要求通过填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课后与该老师交流,问为什么要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老师答曰:教研员说填空是一个好方法,给学生一根“拐杖”,能帮助学生很快就完成把握主要内容,省下时间学习课文内容(实际还是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考试测验的题目就是用填空题考查的,要让学生习惯这种题型。我想:“把握主要内容”能力的培养就没有“学习课文内容”那么“值钱”吗?没有了“拐杖”,学生还能正确把握主要内容吗?假如学生形成了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管你吹的是东南西北风,什么样的题型不都能正确完成吗?
案例三:一节五年级上学期期末关于把握主要内容的复习课。教师提供一篇约1000字的叙事性文章,让学生先用填空题的方法把握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分别用从课题想开去、六要素把握法、提问题法等方法把握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小结这些方法的操作要求和要注意的问题。我边听课边想:除了填空法,其他的方法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知识能力基础才能顺利完成呢?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能力是分析概括能力吗?这些方法弄出来的东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主要内容”吗?
案例四:一张五年级期末考试卷子,一道阅读测验题要求学生在20个字内概括一篇1000字左右的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本人认为“把握主要内容”与“概括主要内容”是同一回事)。看到题目,我想:命题者可能是一时笔误,本来想考查“粗知文章大意”,却误写成了“概括主要内容”。不过这不可能呀,“粗知文章大意”与“概括主要内容”既不是形近,也不是音近,不可能搞错的呀。这可苦了学生了,因为20个字只能是“粗知文章大意”,是不可能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啊!
教学概念的模糊混乱,教学要求的越位拔高,对教科书标准性的漠视,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教学资源补充,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什么叫“把握主要内容”?“把握主要内容”的水平标准是什么?通过“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哪些阅读能力?学生怎样操作才能“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连串应该明确、掌握的问题,课堂教学和命题考查中竟然是这个样子的;教师与命题者尚且如此,教学的有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拨乱反正,为了解答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还是得遵循课标的要求,一起读读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对话,寻求答案和如何进行“把握主要内容”教学吧。
“小林:小东,你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得这么清楚、明白,有什么好方法吗?
小东:有。我先把课文读两遍,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林:你能举个例子吗?
小东:就拿读《普罗米修斯》来说吧,初读课文,知道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而受到宙斯惩罚的事。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知道第一部分讲的是天神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拿取火种给人类;第二部分讲众神领袖宙斯知道后要惩罚普罗米修斯,火神不敢违抗命令,只得将他锁在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受尽了折磨;第三部分讲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使他获得了自由。然后把以上三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
小林:这个办法真不错,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也要试一试。”(见四年级下册P160、161)
透过这个“我的发现”,教科书编者向我们传达出以下信息:
一、“我先把课文读两遍,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初读课文,知道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而受到宙斯惩罚的事”,这些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1.什么叫“粗知文章大意”?用简单句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高度概括出的文章内容,就叫做“粗知文章大意”。2.在阅读教学程序中,在哪程序就要进行“粗知文章大意”,来落实课标第二学段目标“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要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程序落实。这就为我们区分“粗知文章大意”和“把握主要内容”的目标要求及水平标准,提供了准则和实例。
二、“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知道第一部分讲的是天神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拿取火种给人类;第二部分讲众神领袖宙斯知道后要惩罚普罗米修斯,火神不敢违抗命令,只得将他锁在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受尽了折磨;第三部分讲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使他获得了自由。”这些话同样告诉我们“把握主要内容”学习过程的两个信息:1.在整体感知、粗知大意后,先梳理课文条理,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部分内容(与以前教学大纲所说的“分段”类似);2.梳理后,将各部分内容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与以前教学大纲所说的“概括段意”类似)。
三、“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把以上三部分的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这些话也传达出两个信息:1.什么叫“主要内容”?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成为一段话,这段话就叫“主要内容”;2.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先粗知课文大意;然后给课文划分部分,看看课文是有哪几部分内容组成的;接着把各部分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最后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连接起来,成为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四、这个“我的发现”还传达出这么一个信息:“把握主要内容”涉及到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的培养习得,涉及到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力的培养,涉及到把话连通顺连贯的表达能力培养习得。
根据这个“我的发现”传达出来的信息,“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把握主要内容”的教学,不能只要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结果,而要不但关注结果,更要让学生亲历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因为,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理解词句能力、理解句段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力的培养,才能在交流汇报、说理争辩中以及连通顺连贯的练习中,培养表达能力,实现“教阅读”和“教表达”的目的。
二、“把握主要内容”既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又是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并且可以用“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取代繁琐无效的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教学。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经历两大过程:一是读懂写了什么,即读懂课文内容;一是了解为什么这样写(或怎样写)。如果严格按照“我的发现”关于“把握主要内容”的过程操作,学生就能在阅读实践活动过程中“读懂写了什么”。
三、梳理条理和概括能力养成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水平标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教学,见下表。
 
阶段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三年级 四年级     
目标 感知 学习梳理条理,能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继续学习梳理条理,能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能梳理条理,能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和概括主要内容。   
策略 1.图文对照,能找出与图对应的部分,以体现读懂词句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图文对照,读懂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打乱插图顺序整理,感知条理。
3.由教师概括自然段意思或各部分内容,初步感知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一个部分表达一个主要意思的表达要求。 1.知道一个部分表达一个主要意思的表述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提供重点内容找出对应部分,然后指导读懂余下的课文,知道和运用相同内容的归并在一部分内的要求,梳理余下课文。
2.知道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3.认识了解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事情发展顺序和内容性质分类顺序等写作顺序及其特征。 1. 明确把握一个部分表达一个主要意思的表述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提供重点内容找出对应部分,然后指导读懂余下的课文,运用相同内容的归并在一部分内的要求,梳理余下课文。
2.能概括部分的内容。知道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认识了解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事情发展顺序和内容性质分类顺序等写作顺序及其特征。 1.知道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事情发展顺序和内容性质分类顺序等写作顺序及其特征,能借助顺序给课文划分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揣摩课文表达顺序。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建议对以下几个教学概念在一定的范围内统一内涵、教学用语和目标评价水平标准,以便教学、交流和检测。
(一)“粗知大意”和“把握主要内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教学用语和目标评价水平标准应以这个“我的发现”为标准。
(二)“粗知大意”和“整体把握”。“整体把握”指的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它的目标指向是“粗知大意”。
(三)“把握主要内容”和“把握内容要点”。“把握主要内容”是叙事性作品的把握主要内容的目标要求,“把握内容要点”则是说明性文章的把握主要内容的目标要求。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的导读,提的是“把握主要内容”,实际整组都是说明性文章,所以实际操作应该是“把握内容要点”。
(四)“把握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把握主要内容”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目标要求,“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是从表达角度提出的要求;两者在文章内容这个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概括、简略的程度略有不同,“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可宽松些,且多用在三年级的要求上。
(五)“把握主要内容”和“了解事件梗概”。两者都是从阅读角度提出的目标要求,且在在文章内容这个方面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概括、简略的程度略有不同,“了解事件梗概”可宽松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