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逆向设计

(2018-03-02 20:08:22)
标签:

杂谈

分类: 叙事者

学习逆向设计

   美国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两位教育专家《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围绕“理解”一词在学习领域的概念、作用等进行了全面、深刻地阐释,对于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日受关注的情况下,提升教师指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这一周我阅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第二个章节。第一章逆向设计当中,我接触到了一个新名词UBD:逆向设计的三阶段。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可以作为我在日后教学工作中作为设计过程中的参考点,可以用于设计草稿的自评和互评,还可以用于所完成设计的质量监控。鲍勃.詹姆斯的逆向设计实践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他在三页模版的辅助下开展教学设计,在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逆向设计的四个关键点。首先要在课程完全开发之前就彻底想清楚评估内容,其次要根据评估预期结果所需的证据对熟悉和喜欢的活动及项目作进一步修改,最后选择教学方法和资源材料,教材的角色可能会从主要资源变成支持材料。我认为如果要实现教学目标,仅仅依赖教材是很局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

        第二章的题目是理解“理解” ,读着觉得拗口,静下心来读读才茅塞顿开。文章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作为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我们自己却不能充分理解这个目标,仔细想想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是否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鲍勃.詹姆斯也不确定“理解”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理解作为有意义的推断与“知道”是有明确区分的,理解是有可迁移性的,我们在讲知识迁移的时候可以融入其中。

       我联想起之前阅读过的一个片段,我很赞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是数学教学的突出特点这一观点,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知识迁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使得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认知结构,建设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