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建筑思想上的形上观念
标签:
路易斯康文化 |
分类: 研之理论 |
摘要: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来自古代的精神世界——他年轻时期两次欧洲之旅中 对古代宗教建筑的思考影响了他的创作,许多优秀的古代宗教建筑成为他作品的原 型;路易斯·康的作品中的本体论思想使他在设计的时候不断思考着建筑的本质; 中世纪的阿奎那美学赋予了康作品纪念性,教会了康使用光;从他积极的使用材料 与建筑结构的方式可以看出叔本华的自由意志理论。在这一切积累之后,康提出了 “空间的本质”——“秩序”——“设计”的创作公式。
关键词:路易康、神学、哲学、信念
路易斯·康是是继赖特之后的又一位美国本土的大师,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承前启后的人物。在路易斯·康的作品中,没有惊艳的建筑外立面,而更多的是对建筑的“内在”的塑造。“内在”的不仅指的是建筑的内部空间,还有对建筑的组成元素的合理阐述,更有对建筑的内涵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在“可度量的”建筑中赋予“不可度量的”信念,康试图发展一种永恒的、超越时间的建筑。【1】
1路易斯·康成长经历中的神学影响
路易斯·康生于
1901年的爱沙尼亚。1904年随家人移居美国。1921年,路易斯·康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宾大有着美国当时最强大的建筑课程,直接承袭至巴黎
美术学院,传授着欧洲的古典主义思想。主持学院的是来自法国的建筑师保尔·菲 利浦·克雷特(Paul
Philippe
1.1 万神庙
这类连接神与人的纪念性建筑给他留下了他强烈的印象,康曾发表过一篇谈“纪念 性”的论文,他认为英国在历史中找到纪念性建筑的出发点,并且通过新技术来赋 予它们现代性。他特别提到了纪念性建筑所需要的“精神品质”首先应该到哥特建筑的“结构骨架”和罗马的穹顶、拱顶和拱券这些已经在“建筑史上留下深刻烙印” 的形式中去寻找。【3】 在康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印度管理学院,堪萨斯市办公楼(未建成)(图3)金贝尔美术馆都是使用拱作为形式。不仅是在结构上,在运用砖砌拱券的砌筑方式上,路易斯·康显然也是受古罗马建筑的启迪。印度管理学院是对砖砌拱券这一砌筑方式的巅峰。而万神庙内部无方向的集中空间形式,对应了康“集会”的行为和功能模式。
http://s4/small/d31d494ftx6CRhn3feX53&690
http://s16/small/d31d494ftx6CRhn9ruT2f&690图4:特伦顿犹太社区中心的屋顶
1.2 修道院
修道院在路易斯·康的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耶鲁一直要求自己和他 的学生将修道院看作是社区生活的模型。【5】在路易斯·康的理解中,修道院中生 活与学习是一个共同体,在修士的房间中,既能够交流,也可以安静的自我思考。 在印度管理学院的设计中,康把居住部分与主体建筑紧密连接在一起,他认为学习 与生活同等重要。康说:“宿舍是人民可以见面的地方。所以宿舍和学习实际上是一 个东西;他们没有分开。”“这个平面来自于我对修道院的感情。”【6】不仅是印度管 理学院,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中也借鉴了修道院图书馆的这种空间模糊性。
1.3 金字塔
金字塔的单纯的形式是康作品中的重要母题,三角形的元素在康的作品中反复 出现,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中,三角形的元素被首次运用,随后它出现在特灵顿犹太 社区中心公共浴室的屋顶(图 4)。
1.4 神圣空间
在宗教建筑的中心,永远是给神居住的神圣空间。康认为在每栋建筑中,不仅 是宗教建筑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地方。它不在是建筑的几何中心或者中轴线,而是 建筑精神的中心,是体现着建筑本质的一个空间。比如福特韦恩美术中心的表演艺 术剧院,“剧院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聚在一起观看一些有着必然性的本质的东 西”【7】——这是康探寻到的剧院的本质。因此,剧院的神圣空间是它的剧场,而 化妆间、彩排间、观众席作为剩余空间环绕它的周围。
2静谧与光明
这个集中式的教堂的平面受鲁道夫·维特科夫尔(rudeolf Wittkower)有关文艺复 兴时期的理想教堂的形式的影响。(图 5)康选择把一个教堂作为“神圣空间”放置 在中心,“剩余空间”围绕它的周围。通过一圈回廊,这两种空间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图 6)教堂外是空旷的自然——一大片草地,把建筑包围在中间。惟一神教堂是对教堂的“形式”的表现。
http://s11/mw690/d31d494ftx6CRhMwrWOca&690
图5:第一惟一神教堂第一轮方 案平面图解
http://s11/mw690/d31d494ftx6CRhMNxSG5a&690
图6:第一惟一神教堂平面 围廊和中心的神圣空间
3阿奎那美学
路易斯·康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直接传承自巴黎美术学院的古典主义设 计原则。求学时期的古典主义思想就在他的骨子里。而古典主义则受中世纪阿奎那 美学的直接影响。阿奎那美学强调:“美有条件。第一是整一或者说完善,不完整的 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第三是鲜亮或者说明晰, 我们称有鲜亮色彩的东西是美的。”【12】而路易斯·康的设计中可以看到这些:他 强调建筑的整体性,完整性,对称性,光明性。
3.1 完整性
路易斯·康通过设计手法和对比元素的完全并列,来实现建筑的同一性。这在 达卡的孟加拉国会中心的布局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它完全单独的轮廊西安暗示着每 一个部分都是自主的,但是所有的部分有都有着同质的外表,它们通过同样的高度 统一成了一个整体(图 7)。【13】
3.2 对称性
路易斯·康的建筑中有一条对称轴线,通过轴线来营造他的“神圣空间”,通过 轴线来强调建筑的秩序。这种 A-B-A-B-A的对称形式也受了科林·罗的影。但是, 康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动态平衡,就像达卡清真寺中故意偏离主轴线而朝向麦加方向 的入口清真寺(图 8),或是埃修里克住宅中打乱建筑轴线的服务空间,都是动态平 衡的体现。所以,“秩序造就美男也造就侏儒”,康并不绝对地倾向某个特定的偏好, 而是希望对称和非对称都按照广义的秩序产生某种斗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点出了文 丘里诗意的随意性对于康有序的逻辑性的潜在影响。
3.3光明性
路易斯康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To design space is to design light)”。 在路易斯·康最后的建筑当中,建筑的体量与空间的融合是重点。体量可以通过理 性的分析加以解决,它属于建筑的物质范畴。而空间则由光线来接界定。他总结道:“房间是建筑的开始。它是精神的场所。你在房间里和它的尺寸、它的结构、 对它的特征起作用的光线、它的精神的光芒在一起,你会意识到不管人类的目的是 什么,创造了什么,它都是有生命的。房间的结构在房间中必须很明显。我相信, 结构是光的给予者。”
在第一惟一神教堂中,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确定形体的媒介,它被 用来描述教堂的外表,它通过穿透阴影的效果塑造体量,为周边的建筑赋予了新的 价值。(图 9)
在达卡,路易斯·康创造了一种新的采光空间,一个只有光和影的领域,并且 给光本身带来了一种神秘的气质和极具象征性的孔洞。(图 10)这一空间通过建筑群 的单体建筑的单薄的表皮和巨大的体量来实现。这种结合了建筑体量,同时自己的 空间又与主体相脱节的纯粹的“光”的空间的独立立面是康的重要成就,在印度管 理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里还继续出现了。http://s12/mw690/d31d494ftx6CRhQTdkDdb&690
http://s1/mw690/d31d494ftx6CRhQXDqg80&690
图 8:孟加拉国会中心的对称与偏移
http://s16/mw690/d31d494ftx6CRhQZQvRff&690
图 9:第一惟一神教堂——用阴影塑造体量
http://s16/bmiddle/d31d494ftx6CRhR28GPdf&690
4材料的意志
在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中,任何物质都有自身特定的秩序。“你在其中(自然) 寻找,发现了水的秩序、风的秩序、光的秩序以及特定材料的秩序。……想到砖块…… 你会考虑到砖的秩序。假如你对砖说:‘砖,你想要什么?’砖说:‘我喜欢拱。’你 又问:‘拱的造价太高,我可以用一根混凝土过梁放在门窗洞口上端,你觉得怎么 样?’砖回答:‘我喜欢拱。’尊重你所使用的材料非常重要……你必需尊重砖块并 且赞扬它,而非欺骗它……你可以对混凝土、纸、纸板、塑料、大理石或其它任何 材料有相同的对话。如果尊重材料的本质,你的作品便会呈现出美。”【14】 康的这 种思想和十九世纪哲学家叔本华的自由意志说法十分相似,叔本华认为自然界的万 事万物都是意志的具体化显现。
在路易斯·康去印度之前,砖与拱在康的建筑中都出现过多次。但是印度管理 学院这一项目确实路易斯·康首次将砖与拱结合在一起。此前,砖作为围护结构和 装饰这两种角色出现,拱都是由具有极高可塑性的混凝土来实现。在印度,路易斯· 康在对砖的解读中发现了一种原始而粗犷的建造体系,它可以在发挥材料最大潜能 的同时真实的表现出来。路易斯·康用砖拱承担来自上层的压力,用混凝土过梁承 担拉力。(图 11)
路易斯·康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的项目中也使用了砖作为结构语言, 由于砖所承受的重量不同,越底层的砖承受了越大的压力,所以砖墙的厚度也随着 建筑楼层的提高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楼层的提高,窗间墙的宽度也逐渐缩小,清晰的表现了不同立面的标高上的荷载的不同。(图 12)他说:“砖一直对我说,说你错过了一个机会……砖的重量让它在上面像仙女一样跳舞,而下面则发出了呻吟。”【15】康以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真实的呈现材料。
图11:印度管理学院的砖拱与混凝土梁http://s2/bmiddle/d31d494ftx6CRhYdy1341&690
图 12:菲利普·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 立面——随标高变化的砖结构体系
5从哲学到信念
康是如何完成一项创作的呢?关于这个,安妮·唐曾经写道:“1953年11月 18 日,康从罗马给我些的心中提到了关于他三个阶段的创作过程的理论——第一个阶 段是’空间的本质’,接下来是‘秩序’,然后是‘设计’。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建筑 师,康开始的阶段(空间的本质)是最内向和难以理解的。但是在陷入那个阶段之 前,两个更早的阶段是必需有的——首先是接受挑战和任务,然后是看看先例和历 史。那之后,许多建筑师很快就进入到设计阶段中。康对采用这种方式的学生的不 满,导致了他对‘空间的本质’的认识,包括对超越了历史和超越了对任何特殊像 是的记忆的深入探究。这个阶段还包括对任何时空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放弃 一些自负而提出‘空间想要成为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无需和混乱的阶段。如果 你足够幸运,最不可能到达的‘秩序’阶段也许会不期而至,就想一个抽象几何概 念凭借它自主的生命,促使康把它称为‘种子’,并且试图去把它变成秩序。简单地 说,就是‘秩序是’。抽象的力量形成了秩序,然后发展到外向的设计阶段,在切实
的实现过程中把基地、结构、材料、预算和项目的特殊要求等时机情况考虑进去。”【16】
这段话很好的启迪了后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空间的本质”在我看来实际上各人的建筑哲学,任何人对建筑设计的倾向不同,考虑的问题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建筑哲学。它赋予建筑以精神内涵。而建筑哲学是从广阔的历史中提炼原型,在过去的理论里总结“规律”来获得的。当形成了个人的建筑哲学后,你得以从自己的独特角度思考建筑的深层内涵。
第二步是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段,将你的建筑哲学转译成个人独有的设计语言。这就是所谓的“秩序”。但这里说的设计语言并不是活在图纸上的,而是存在于你的精神世界。它是实现建筑哲学的“工具”。就像“笔”,脑子里有了想法,再通过笔,表现在图纸上。而这支“笔”可以是“赖特的钢笔”,“柯布西耶的炭笔”,或者你“特制的笔”。
最后的设计,是将头脑中的理念转换为实际作品的过程。有了自己的建筑哲学与自身的设计秩序,再结合项目的具体限制,最终完成一样作品。
康说:“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开始,经历了可度量的过程,而最终又必须是不可度量的展示。”所以,一个好的作品,从抽象的建筑哲学开始,经历了可理性化的设计秩序,通过理性化的设计与建造,建筑里头应当积淀着丰厚的建筑内涵,并且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好的建筑,是精神的建筑,是永恒的建筑。
参考文献:
【1】【13】【16】克劳斯-皮的·加斯特
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189、7
【4】汤风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
【2】【3】【5】【6】【7】【8】【15】戴维·B·布朗宁,戴维·G·德·龙
《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5、44、
169、163、183、204、207
【9】【10】【11】【14】约翰·罗贝尔 著,成寒 译,《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
精神》,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8、30、53、46
【12】张志庆,《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21(4),9-15
图片来源:
图1、2、3、4、11、12:戴维·B·布朗宁,戴维·G·德·龙
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0、53、67、
189、167、211
图5:汤风龙 著,《“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路易斯·I·康》,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40
图6、7、9、10:克劳斯-皮的·加斯特
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3、104、53、103
图8:原口秀昭
世纪的建筑大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9
by李龙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