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津中资银行的大本营——原新华信托银行大楼(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旧津中资银行的大本营——原新华信托银行大楼(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在天津市和平区的东北部,有一条东北起于海河边的张自忠路,西北延伸到南京路的街道,全长约两公里。这长街道历史悠久,是近代天津最早形成的街道之一。其中东北一段建于十九世纪末,西北一段建于上世纪初。上世纪四十年代将两段合并,命名为滨江道。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随着天津劝业场一带商业的兴起,中外商贾纷纷云集于这条街,这条街逐渐成了天津繁华的商业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滨江道西北段辟为小商品市场后,个体经营的摊点若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里,终日游人如织,入夜霓虹闪烁,成为津门一道靓丽的夜市新景。在滨江道东北段与解放北路交汇处的西北侧,有一幢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现代建筑,它就是被列为天津市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的原新华信托银行大楼。
新华信托银行即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是由中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于1914年联合创办的,原名叫新华储蓄银行,总行设在北京。1930年改组后更名为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天津分行开设于1918年,主要业务为存放款及储蓄,兼营经收信托款项、买卖有价证券、房地产、保险等业务。据说当时该行还有一项重要的业务,就是每日下午四点,所有在津的中资银行都要来进行汇总结算,沟通情况,所以被称之为天津中资银行的大本营。
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派军事特派员加以整顿改造,实行公私合营。不久与中国实业银行等四家公私合营银行成立联合总管理处。后来参加私营金融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与其他银行共同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位于解放北路10号的原新华信托银行大楼,由华信工程司近代著名建筑师沈理源设计。1934年底奠基开工,1935年建成。主入口位于解放北路与滨江路的转角处,转角处为七层,顶部为退台塔楼;其他为六层。钢筋水泥结构,外墙石材饰面。建筑造型庄重挺拔,整体感强。立面处理比较简洁,突出了窗间墙的竖线条,用来增强建筑的竖向感。首层的外饰面,砌桔红色花岗石,层间有石雕花饰腰带;二层以上为大块分格的仿花岗石饰面。清一色的长方形窗户,二层起每层窗户之间均饰有金铜色板,显得豪华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