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罪否后世评说——梁启超旧居(国保档案/天津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知否罪否后世评说——梁启超旧居(国保档案/天津篇)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发起一场变法维新运动,通过对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变法。因这些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该变法仅进行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康、梁外逃,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对后来的五四运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作为戊戌变法主角之一的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8岁学为文,九岁时能缀千言,17岁中举。20岁赴京会试未中,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23岁时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的“公车上书”。25岁时在湖南长沙时务学校任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26岁时回京参加百日维新,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非常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梁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辗转于日本和欧美,此期间的梁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著名人物来接待。
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没有像康有为一样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他逃亡日本期间,与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当时梁启超的声望比孙中山大得多,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
梁启超这个人比较有个性,他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最后还是与康分道扬镳了;他与孙中山既合作过,也对立过;后来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好多人对此看不透,但梁启超自己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难怪当时有外国人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之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
当年戊戌变法失败时,梁启超从北京化妆逃到天津,再从天津乘小船逃到塘沽,乘坐日本轮船去了日本,躲过了大清的追杀。40岁时再从日本回到天津,从此寓居天津,直到56岁时去世。梁寓居天津十余年,正是他倾心致力于学术研究、著述颇丰的一段时光。
梁启超从日本回到天津后,便在原意租界西马路,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区民族路购行一块约四亩大的地皮,于1914年建成一所住宅,十年后又加建一所书斋。住宅楼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带地下室。砖木结构,坐西朝东,水泥罩面,入口前用石块砌高台阶,正面前廊用九根方柱支撑形成双层走廊,异型红色屋顶。建筑外表为奶白色,立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两层各有9间居室,整个建筑分两部分,东半部为梁氏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
如今梁启超旧居已开辟为“梁启超纪念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为主题,分公车上书、护国战争、巴黎和会等12个展室。其中有个展室展现的是梁启超的家庭及其九个子女成材的故事。历史对于梁启超这个人,评价不一,有贬有褒。“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确实知否罪否,留与后世评说。综观古今中外,有几人敢如此正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