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火窑火旅游火——渔窑小镇(岳阳景点)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渔火窑火旅游火——渔窑小镇(岳阳景点)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元代“曲状元”马致远的这首《远浦归帆》描绘了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好一处宁静生活的缩写,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
据说,湘阴县的渔窑小镇就是按此番风格打造出来的明清风情小镇,此次湘阴休闲游将它计划为候补打卡点,探访完市级文物“中塅惜字塔”后,一看时间尚早,便掉过后来返回芙蓉大道北上,进入洋沙湖大道西行不远,大道南侧有牌坊,上书“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字样,洋沙湖到了,说明依洋沙湖而建的渔窑小镇肯定近在咫尺。
牌坊处有停车场,停车场的南侧有座跨湖大桥,大桥的南端便是渔窑小镇的入口。据资料介绍,渔窑小镇共有四十余家明清合院风格的院落,具有一景一故事、一院一设计之特点,组合为四条街,分别为千帆街、万窑街、湖湘美食街、人文景观街。“渔窑小镇”石牌坊上挂满了红灯笼,衬托着和绚的春日,寓意着红红火火,但因受商情影响,加上不是周末,与寥寥无几的游客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小镇的入口设在千帆街口的牌坊下,牌坊上有草书“远浦归帆”大金字,穿过牌坊便步上“听雨桥”,相传宋真宗祥符八年夏,天子来诏要求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周式进宫面圣并委任国子监主薄,时人相与饯行,临行之际周式站在桥上眺望船来船往,忽然天空下起了一阵急雨,雨点扑扑潄潄的打在桥面上竟发出金石 之声,周式为之大异,侧耳倾听竟沉浸其中浑然忘我,待到云开雨散周式才回过神来。后来家乡人为纪念这一事迹便将此桥命名为“听雨桥”,当然此桥绝对非彼桥也,只不过是湘阴人籍以怀念这位古人而已。
站在听雨桥上,左右观望,湖水干涸,那有湖面白帆点点的景象?千帆街亦冷冷清清,不过幽雅清静也是一种美景,可在麻石街上踱步,恬淡而自如。小镇北侧的湖中有座“承泽塔”,相传当年洋沙湖码头七十二铺东主筹资,邀请江西龙虎山的道长选址修建了两座宝塔,水源入口处的塔命名为天一塔,小镇码头旁的塔为承泽塔,寓意承福纳财,财源兴旺。看上去这承泽塔成色较新,应该是最近修建的,只是借其名罢了。
湖边有座杜公亭,亭边一尊钓鱼雕像,有人说是姜太公,其实是纪念唐代诗圣杜甫。相传当年老杜客居湖南,以潭州剌史韦之晋接济为生,韦去世后,杜甫非常悲伤,只能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边,三年间常过着行舟垂钓的漂泊生活,日子过得清贫寒苦。再往前不远,还立有屈原雕像,屈老夫子正在仰首问天“路漫漫其修远兮”?
除了名人雕像外,小镇里还有许多人物群雕,包括渔家打渔、晒网,窑家制陶、拉坯等,人物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多彩,重现渔窑当年繁荣景象。小镇里还复原了一些旧时渔窑一带的名胜古迹,如“渔窑府署”、“三义和镖局”、“岳州船坊”、“银勾赌坊”、“明福堂”等等。不过有些布置得好一点的要收费,反正俺对这些复制品没多大兴趣,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足矣。
万窑街口还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窑址基坑复建了“岳州窑”,据说本世纪初在洋沙湖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汉代窑址以及纪年款布纹青瓷片,上面有铭文“汉安二年”字样,所以陶瓷专家认定出土的青瓷片是中国最早的青瓷,把洋沙湖窑称为瓷窑总源。终于在复原的仿明清建筑群里寻觅到丝丝古韵。
旧时的渔窑小镇,窑街上的窑火传承悠久,渔街码头上的渔火灯火彻夜长明。如今小镇上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绿柳随风,曲径回廊,白塔高耸,长廊幽静。虽然是全新打造的楼台亭阁,如正象《渔窑赋》所云:“春来游园,莺啁鱼跃柳垂绦;夏至行吟,蛙叫蝉鸣荷倾盖;秋临啖鲜,是肥蟹美枫黄叶;冬降赏雪,松俊梅清岛素装。”相信在渔火窑火的传承下渔窑小镇,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来红红火火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