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廉节堂——岳麓书院“讲堂”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在古老的书院里有许多旧建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下来,一砖一瓦、一石一碑,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岳麓书院平面图可以看到,岳麓书院整体建筑在布局上采用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其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即讲学、藏书、祭祀。在中轴线的中心是“讲堂”,它既是书院的中心,又是书院的核心部分,更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进二门后,还在好远就可看到讲堂前檐高悬着的“实事求是”匾额,据介绍这匾额是清康熙年间由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所书。语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为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这块匾额对在岳麓书院寓居过几次的老毛同志影响非常之大,他后来逐渐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最终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后来上升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可以说这是岳麓书院对近代和现代中国的最大贡献。
讲堂大厅中央还悬挂有两块鎏金匾额,一块是中梁上的“学达性天”,是三百多年前由康熙皇帝御赐,意思是经过学习理学能够恢复天性、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过有人说原匾在历史长河中早已丢失,现匾是八十年代仿康熙手迹重做的。另一块是后梁上的“道南正脉”,是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之修养。
除了这三块匾额外,讲堂立柱上还有多副内涵丰富的楹联,由里到外分别有:“院以山名
讲堂正中屏风上书有1167年张栻撰的《岳麓书院记》,洋洋八百零二字,叙述了岳麓书院之历史。两侧墙上有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于宣统元年九月九日抄书的《真西山 勿斋箴》。还有乾隆戊辰春岳麓书院受业弟子敬刊的《王九溪先生手定读书法•读经六法》碑;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仲秋月上*谷旦立的《王九溪夫子岳麓书院学箴九首》碑;有《己酉孟冬诘武星沙,邀张忍斋学使、王梦楼侍读访慎斋前辈于岳麓书院......》碑。
两侧墙壁上还有道光二十二年五月既望受业陈岱霖敬书、安仁籍山长欧阳厚均撰的《拟张茂先励志诗九首示及门诸子》碑;乾隆戊辰春王文清九溪甫手定《岳麓书院学规》碑刻;乾隆丁丑春欧阳正焕书《书整齐严肃四字因示诸生》碑;岣嵝旷敏本撰的《六有箴》碑。
与众不同的是讲堂正中摆放有两把椅子,据说一来是纪念岳麓书院重大事件“朱张会讲”,二来是古代的讲学制度的体现,古代的“讲解”,是由一个老师讲,另一个老师解。至于有人说这两把红木雕花座椅,是当年朱熹、张栻两位理学大师会讲用的原物,攸县俗话“过只鬼学过嫩只鬼都不会相信”。
讲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墙壁上四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理学大师朱熹所书,实际上也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所以讲堂又有“忠孝廉节堂”之称。这四块碑与讲堂前廊两侧墙壁上“整齐严肃”四碑相互映衬,成为岳麓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马饮则池水立竭。舆止则冠冕塞途”。岳麓书院讲堂中琅琅的书声里,凝聚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的精英。中国历史上诸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正是从这里走出,闪耀着湖湘山水之灵气,散发着中国思想之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