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育才立国之本——岳麓书院“时务轩”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在岳麓书院里,有一座古色古香、飞檐翘角的亭阁式建筑,与百泉轩隔池相望,它就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时务学堂”的建筑“时务轩”。中国近代历史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为了推动湖南新政,在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等人的推动下,湖南巡抚、学政、按察使等上奏朝廷,在长沙创建“时务学堂”,本来旨在弘扬封建理学。但湖南巡抚陈宝箴早就有意办新学堂培育维新人才,任熊希龄为校长,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以公羊、孟子、英文、算学教授诸生”,学堂昌盛一时。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被革职,时务学堂被迫停办,后改为求实书院,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大学堂。在湖南近代教育史上,时务学堂可说是昙花一现,从建立到撤销时仅短短一年,但却荟萃了梁启超、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等一批维新英杰,培养出蔡锷、杨树达等一批历史名人,教育了不少为变法和革命赴难殉国的豪杰志士。撕破封建帝制的黑暗,迸发出一丝难得的光明,在历史上留下了璀璨一页,让湖南成为近代变法图强、思想变革的策源地之一。
在时务轩的墙壁上,嵌有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书的“时务学堂故址”碑,末署“二十六年前讲学处 民国壬戌八月重游泐记 梁启超”。1922年,时任金陵东南大学教授的梁启超应湖南省长赵恒惕之邀来湘讲学期间,曾任过梁启超秘书的李肖聃(李淑一的父亲)陪同他专程寻访到时务学堂旧址。世事沧桑,时过境迁,想当年24岁在此讲学时风华正茂,26年后旧地重游已年过半百。当年的时务学堂已经成了泰豫旅馆,梁启超伫立在学生蔡锷住过的宿舍里,百感交集,泣不成声。泰豫旅馆言清华是梁的粉丝,早在馆内备好笔墨纸砚,恭请梁挥毫留下此条幅。
抗战爆发后,言老板将梁书带至湘潭老家,次年泰豫旅馆在“文夕大火”中毁于一旦,梁书条幅躲过一劫,有幸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爱国人士、实业家陈云章在他同学(言清华之子)手上买下梁之墨宝,解放后,陈云章由南京回湖南大学任教,为利于条幅的保养,将其寄存到校图书馆。后来中山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空商承祚参观湖大图书馆时,见到该条幅惊奇不已,连称“国宝、国宝”,并建议转存到有恒温设施的省博物馆保存。“文革”后陈云章把这一珍藏捐给了母校——湖南大学,并请旅泰好友罗武子先生捐资在岳麓书院建起了这座美轮美奂的“时务轩”。
时务轩内除了嵌有梁启超墨宝外,同时还嵌有四通碑,分别是李肖聃撰的《跋》;李况松撰的《跋》;陈云章撰、吴立民书的《记》;黄曾甫撰、郭吉冈书的《时务轩记》。因时间有限,只好统统拍下,待慢慢解读。岂料因轩内光线不足,加上防护玻璃反光,致使其内容无法完全复原。但仔细辨认看出有“教化育才立国之本”、“此实湘省新式学堂之嚆矢闻湖南风气之先声 虽为时颇暂而英才辈出 蔡锷其尤者也”、“从赵宋之岳麓书院 清末之时务学堂以至现今之湖南大学一脉相承 世人誉湖大为千年学府固其宜也”等内容。
时务轩门口有清学者张维霖题写的楹联“胸蟠子美千间厦;气压元龙百尺楼。”联中的“子美”指杜甫,他为天下寒士求“千间厦”;东汉陈登,字“元龙”,宋·陆游《秋思》云“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百尺楼”后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此联描写了创办“时务学堂”那些爱国志士们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浩然之气,也寄托着那个时代湖湘文化人把“教化育才”作为“立国之本”的满腹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