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流应识九歌心——岳麓书院“屈子祠”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在古老的书院里有许多旧建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下来,一砖一瓦、一石一碑,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内靠近后门处,有一座独立建筑“屈子祠”,是为了专祀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修建的。据资料介绍,早在清嘉庆元年,由长沙知府张翙、学政范鳌和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共同在书院北侧创建了祭祀屈原的“三闾大夫祠”。可惜在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战火摧残,院宇成了残垣断壁,日渐荒废。
本世纪初,在湖南省政府、省文物局的支持下,经多方认证,因地理原因,屈子祠无法在原地恢复,遂在岳麓书院内选址予以重建,2006年10月,完全重新设计的“屈子祠”竣工,为岳麓书院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
重建的屈子祠面积较大,是一处独立的庭院,既有北方四合院的格局,也有江南庭院之风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几级台阶而上,祠门设在前院走廊正中,门上高悬黑底金字草书“屈子祠”匾额,门侧楹联“植体洁芳三代以还存直道;盟心忠爱六经而后发奇文。”撰书者为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意思是屈原的修养和情操就像兰花、芷草一样清芬高洁,秉承和传流了夏商周三代以来正直、无私的高尚品德。他矢志不渝,把忠心和爱国作为自己永远的追求,他的《离骚》就是六经之后振聋发聩的伟大诗篇。
后院主殿为两层建筑,红柱红梁红檐,就连木栅栏及屏风全都是老红色彩,古色古香古韵,木质殿门两侧立柱上挂黑底金字隶书楹联“骚可为经倬然雅颂并传俨向尼山承笔削;风原阙楚补以沅湘诸什不劳太史采輶轩。”撰联人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晚清大臣郭嵩焘。联意是屈原的《离骚》可以和孔子修订的六经媲美,可以和优美的《诗经》永远流传,它承载了屈大夫美好的愿望、崇高的理想和对社会黑暗的痛斥。《诗经•国风》原本没有《楚风》,而屈原的《离骚》描写了沅水、湘江两岸的美好景色,就不用劳驾太史公再为采诗而乘车远行啦。
空旷的大殿设有长祭桌,正中悬挂屈原画像,画像两侧配有诗联。左侧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语自《楚辞•渔父》,意思是这个世界的万物众生都是混沌污浊、沉醉不醒的,只有屈大夫一人保持着人格的清高和对这个世界清醒的认识。右侧为“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语自《史记•屈贾列传》,意思是屈原的文辞简约,但意义深远,其志向高洁、品德端正。撰书人为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张海。屈原画像上方有四字篆书“日月同光”,语自《淮南子•俶真训》“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殿中立柱上有黑底金字行书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撰联人是清乾隆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赢。联意是屈原呀,你的灵魂归向何方?还是回来吧,看那兰花、芷草不还在楚国的土地上生长!当年的愤懑和不满就忘却吧!看那绵绵不绝的湘江水,它应该懂得你忧国忧民的情怀吧!
屈子祠前的石阶左侧,立有一通嘉庆二年(1797年)修建三闾大夫祠时的石碑,虽时隔两百余年,还经受过战火摧残,碑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辨。碑文内容如下:“建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