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家声传龙山——濂溪书堂(湘潭文物)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在湘潭市西南方向约40公里处的湘潭县排头乡,有一座海拔四百余米的山峰,名叫隐山,又名龙王山,当地人习惯称其为“龙山”。隐山据说是南岳衡山之余脉,登山巅可极目远眺巍峨壮观、气势磅礴的祝融峰;还可远望悠悠涟水、依依涓江。故人们将其列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
隐山之东南,有一个村落叫黄荆坪,这里定居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的一支后裔,称为龙山周氏。据《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记载:“周氏原籍湖南宁远,后迁道州,四传至周敦颐,客居江西。五传至周福,周福自江西还楚南湘乡县,即今湘、衡开派对之远祖;周福再传至周梦升,周梦升迁至湘潭龙山(即隐山)。”
可能好多人对周敦颐比较陌生,但他著的《爱莲说》却流传甚广,尤其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佳句更是人人皆知。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在他设堂讲学的书院内建造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把书院门前的小溪命名为“濂溪”,并自号为“濂溪先生”。濂溪先生常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黄荆坪小街南侧的学校内,有一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周氏宗祠,是龙山周氏家族为纪念和祭奠他们的先人周敦颐而修建的。据介绍以前的周氏宗祠有前后三栋,有濂溪祠、莲池、洗笔池等附属建筑。后来为了兴教育人,改为书堂供族内子弟读书,并以祖先周敦颐的自号“濂溪先生”命名为“濂溪书堂”。
但随着历史变更,濂溪祠、莲池和洗笔池早已消失,只在龙山周氏一族的繁衍过程中留下记忆和传说。如今的周氏宗祠是1914年复建的,仅保留了前栋,含牌楼、戏台及两侧箱房。昔日的“濂溪书堂”已扩大成为黄荆坪中心小学,校舍墙壁上悬挂着醒目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校训,是龙山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周氏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
眼前的牌楼焕然一新,明显近期经过新一轮的修缮,正中楷书“龙山周氏宗祠”牌匾,两侧书门联:“图书世泽;理学家声。”表面上看虽然只有八个字,但蕴含着无限的内涵。既说明了龙山周氏一族的起源,又体现了对祖先周敦颐的崇敬和爱戴,更寄托着书香世家代代相传的美好希望。
牌楼上嵌有许多精美的浮雕画,有沙滩上群雁起落飞鸣、回翔呼应的“平沙落雁图”;有“斜阳欲挂晴川树,丹霞远映潇湘浦”的“远浦归帆图”;有“晚霞明雨收天霁,锦屏风又添铺翠”的“山市晴岚图”;有“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的“江天暮雪图”;有四面平湖月满出,一阿螺髻镜中看”的“洞庭秋月图”;有“不堪秋著枫林港,雨阔烟深夜钓寒”的“潇湘夜雨图”;有“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的“烟寺晚钟图”;还有“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的“渔村夕照图”。画意空盈、淡素、朦胧的《潇湘八景》,把生活中平凡悠然的江南小景,用单纯的水墨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时值暑假,黄荆坪小学校门铁将军把守,绕着校园围墙环了个圈,找不到能出入的后门,也没找到值班人员,只好站在周氏宗祠前面的池塘边,远远地观赏了一下宗祠的外貌,拉长焦距拍了几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
“濂溪书堂”也就是龙山周氏宗祠,2014年由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