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迭超后先——岳麓书院“慎斋祠”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在古老的书院里有许多旧建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下来,一砖一瓦、一石一碑,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里,有一座“慎斋祠”,又叫罗山长祠,是用来祭祀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的专祠。罗典,字徽五,号慎斋,湖南湘潭人。清乾隆四十七年始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共27年,对岳麓书院的人才培养、基本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典学行兼优,训诲不倦,他在岳麓书院的育才思想是“坚定德性,明习时务”。“先生虽以制艺一世,而精神专注则在经。其治经也,以古人简质文字,无间剩,即经诂经,字批而句梳之,既皆有确切注脚,则通之一章,又通之全篇。全经有所窒,则废寝食,夜以继日,必得其融贯而后安。”“说时出新义......实阐古人不传之秘。”罗典的学生,后来官至陕西按察使的严如熤是如此评价罗典老师的。当时朝廷规定岳麓书院每届学生为60名,每届的时间跟现在的学制差不多,也是三年一届,罗典执掌书院的二十多年里,书院的肄业人数三倍于朝廷规定的数目。他的学生中有官至“两江总督”的陶澍,有后来的岳麓书院著名山长欧阳厚均等大批优秀人才。
罗典在任期内对岳麓书院进行了多次改建扩建,辟书院周围的空地,修池塘泽沼,筑亭台假山;引溪泉涧流,植名花树木。将曲曲折折的回廊盘旋于万花丛中,让学生们融于大自然中,寓教于山水花木之间。精通经学,亦能作诗的罗山长,以诗人的情怀给这些园林景观以颇具诗意的命名,如“碧沼观鱼”、“花墩坐月”、“柳塘烟晓”、“风荷晚香”、“桃坞烘霞”、“桐荫别径”、“竹林冬翠”、“曲涧鸣泉”等等,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岳麓八景”。
岳麓山清风峡中那座精巧重檐攒尖八柱的“爱晚亭”,也是罗典担任书院山长期间主持修建的,当时整个岳麓红枫似火,罗典便将其命名为“红叶亭”。后来又根据来岳麓书院游学的江南性灵派诗人袁牧的建议,取唐代诗人杜牧“停车爱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为“爱晚亭”。与北京的陶然亭、滁州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可以是这样说,罗典的毕生心血都倾注在岳麓书院的事业上,建爱晚亭、修岳麓八景,训诲不倦,卓有成效,门下之士发名成业者数百人,被湖南历任巡抚四次奏留,吏部特加记录八次,后来在九十高龄时还重赴皇帝特设的鹿鸣宴。最终“端坐而逝”,为书院鞠躬尽瘁,笑傲岳麓。所以后人一致认为罗典是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山长之一,岳麓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发展达到了最高峰。
慎斋祠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距今已有两百余年。三间砖木结构建筑,与“船山祠”为邻。廊前悬白底黑字篆书“慎斋祠”门额,系现代有名书法家王超尘所书。正堂之上悬白底黑字行书“勤传教化”匾额,是当代书法家、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颜家龙所书。堂前挂有“慎斋先生像”,两侧有王超尘篆书的“湘江北去源流远;衡岳南来地脉长”堂联。祠内立柱上还有楹联“岳麓炳灵形胜擅名今古;洞庭毓秀人文迭超后先。”后人一致认为罗典是岳麓书院最有名的山长之一,岳麓书院在他的主持下,发展达到了最高峰。
祠内墙壁上嵌有抚湘使者滇南刘琨撰的《岳麓书院岁修公屋记》,挂有罗典生平简介,还有一块拍照时糊啦,不记得是什么内容,待下次重访时再补记之。
附一:《岳麓书院岁修公屋记
余扶湘时檄榷局重修岳麓书院
光绪己卯八月前扶湘使者滇南刘崐
附二:罗典(公元1719-1808年),字徽五,号慎斋,湘潭人。进士。累官至鸿胪寺少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始聘为山长。历任时间长达二十七年。罗典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一生以“造势育才”为本。在岳麓书院任上时,每届肄业人数三倍于朝廷规定的数目,“门下士发名成业者数百人”。同时罗典致力于书院建设,以“颐养性情”为宗,栽花种竹,建“红叶亭”(今爱晚亭),修书院八景。咸丰年间书院乃建专祠于屈子祠北侧,又名“罗山长祠”,后毁,旋迁建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