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缅怀两夫子——岳麓书院“崇道祠”

(2020-07-27 08:26:24)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缅怀两夫子——岳麓书院“崇道祠”

缅怀两夫子——岳麓书院“崇道祠”

    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在古老的书院里有许多旧建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下来,一砖一瓦、一石一碑,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里,有一座“崇道祠”,是专门供祀理学大家朱熹、张栻的地方。—始建于元延祐元年,原址在书院讲堂左侧,时称“诸贤祠”,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明代移建于讲堂后,专祀朱张二人。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重建于今址。三间砖木结构建筑,与“六君子堂”为邻。据《重修岳麓书院记》载“北上十数级,复建书院五间,又十数级,创祠以祀晦庵南轩二先生,匾曰‘崇道祠’”。
廊前高悬的“崇道祠”匾额,正堂之上悬白底黑字“斯文正脉”匾额,末署“九二老人虞逸夫”。虞逸夫,名念祖,晚号天遗老人,江苏武进人,现代著名书法家。“斯文”指文人学者或学问归属同一流派。“正脉”指正统、正宗。此处“斯文正脉”是对“朱张学”的极高评价。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江西婺源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集大成者。其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周易本义》及《朱子语类》等。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乾道初年,张栻主院,主张“成就人才,传道而济斯民”。朱熹、张栻二人所继承的都是二程的学说,同为理学大家,两人对岳麓书院的发展建设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朱张学”成为书院学统。
    祠内塑有朱张二人全身像,复原当年晦庵、南轩论辩“中和”之学,“三日夜而不能合”之情景。塑像前有张栻第27代后人张德明白撰的“朱张会讲”碑文(详细内容附后)。塑像后墙上悬有乾道三年朱熹与张栻分别时写的《奉酬敬夫赠言并以为别》诗两首:“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昔我抱冰炭,从君说乾坤。始知太极蕴,要渺难名论。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扩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黄流吞。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斁,此语期相敦。”
    祠内墙壁上还挂有“朱文公、张公南轩”木刻头像及人物简介、《晦庵 南轩岳麓讲道之图》(详细内容附后)。祠内立柱上有楹联:“江阔天高识此心之分量;鸢飞鱼跃见斯道之流行。”据说这副对联曾被多次多地选入高中、高考语文试题,题型为“请依照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甲、江阔天高;乙、鸢飞鱼跃;丙、识此心之分量;丁、见斯道之流行。”由此可见这副对联无论从那方面衡量均为上乘之作。
    崇道祠作为祭祀朱熹和张栻的祠堂从宋代以来就保存了下来,他们二人的学术主张一直以来都引导了书院的教育目标。朱张会讲,对湖湘文化近千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传为美谈。“从此,‘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院因人重,人因院名,书院因之成‘朱张过化之地’,而获后世学者敬慕。”正如岳麓书院山长陈论所云:“岳麓之兴本于朱张”。“缅怀两夫子,此地相徘徊”明代王明阳道出了诸多游客谒拜崇道祠时的心境。
缅怀两夫子——岳麓书院“崇道祠”

缅怀两夫子——岳麓书院“崇道祠”

附一:《晦庵南轩岳麓讲道之图》原文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抵长沙,与书院主教张栻同台会讲,论辩“中和”之学,“三日夜而不能合”,其影响盛况空前,来人之众,以致“一时车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从此,“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院因人重,人因院名,书院因之成“朱张过化之地”,而获后世学者敬慕。
    朱张合讲,开创了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体现了书院“百家争鸣”,“自由讲学”的特色,使书院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了强劲的动力。岳麓书院在此次会讲之后,逐渐成为了湖湘学派的重镇和湖湘文化的中心。缅怀两夫子——岳麓书院“崇道祠”

附二:《朱文公像/张公南轩像》及人物简介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集大成者。其主要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周易本义》及《朱子语类》等。张栻(公元1131-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紤竹(今属四川)人,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乾道初年(公元1165年),张栻主院,主张“成就人才,传道而济斯民”。朱熹、张栻二人所继承的都是二程的学说,同为理学大家,两人对岳麓书院的发展建设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朱张学”成为书院学统。书院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建崇道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称诸贤祠。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始建祠于讲堂后,专祀朱张。后毁。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建于今址。缅怀两夫子——岳麓书院“崇道祠”

附三:《朱张会讲》原文
    朱张会讲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谥号“宣”,后世尊称“张宣公”,四川绵竹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湖湘派对杰出代表,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他主持岳麓书院对湖湘文化近千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慕名造访,遂成朱张会讲盛事。在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传为美谈。  张栻第27代后人张德明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岩公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