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谒昭阳石径斜——昭山古蹬道(省保档案/湖南篇)
在长株潭交界处,有一座海拔185米的山峰,屹立于湘江之东岸,山势险峻,怪石嵯峨。峰间古木参天,风光格外秀丽。它就是“乱峰空翠晴犹湿,山市岚昏近觉遥”的昭山。昭山之巅有座古寺,始建于唐,供奉玄帝昭阳,故称昭阳观,又名昭山寺。
相传玄帝为南岳圣帝之弟,因而昭山寺自唐宋以来,早已名声在外,远近香客趋之若鹜,其香火之盛可想而知。无奈昭山道路崎岖,有些地方陡峭非攀附不能上去,成了历代困扰人们前住昭山游览、拜谒之一大难题,明清时期湘潭、善化二邑许多有识之士便开始筹划修条永久方便的登山之道。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湘潭望族宋家以宋学阮、宋光清为首,筹集资金,开始修建蹬道。昭山本地缺乏石料,修道之麻石要从50公里以外的长沙丁字湾从水路用船运过来,首先在前山江边修建了一个码头,然后再用人把石料抬上岸,先从前山脚下修起,修到山顶昭山寺,再从山顶顺后山修至后山脚下的江边将军渡。因工程量非常大,全长约1000米,费时二十余年,至嘉庆六年(公元1802年)才全部完工。
宋氏在修筑蹬道的过程中,为方便筹资及监管,在昭山前山石道入口处修建了宋家祠堂,每年十月举行祭祖活动,并积极筹集修路款项。由于宋氏捐资修建蹬道之义举,深得附近百姓拥护,宋家以外的大户亦踊跃捐资捐工,从而确保蹬道顺利完工。
蹬道自修成之后,无数先人留下过脚印。当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毛泽东与张昆弟、彭则厚进行社会考察时,从后山沿蹬道一鼓作气登至山顶,夜宿昭山寺,畅谈理想。“时日将西下矣,遂由山之背,缘石砌而上。”当时张昆弟的日记留下了这段珍贵回忆。如今在昭山山腰有座“伟人亭”,记载着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上世纪初,还在湘军当兵的彭德怀因杀了当地恶霸而被捕。当解押长沙的途中,彭德怀行至昭山偏僻的高山密林时,称要方便一下,趁解押兵丁不注意时,迅速挣脱绳索,闪身钻入昭山密林,摆脱敌人后顺蹬道跑到后山江边,在一渔翁的帮助下,横渡湘江,最终逃脱敌人的追捕,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后来身经百战成为共和国元勋。后来为了纪念彭大将军,人们把后山江边入口处取名为“将军渡”。
岁月悠悠,两百多年的风雨磨蚀,当年的古蹬道渐渐淹没于泥土和烂叶之下,只剩下几截孤零的石碑,上面记载着:“乾隆四十六年冬月 宋有常
修第四十*”、“大清乾隆五十八年癸丑 潭邑 信士萧运际妻杨氏 弟运满.....”、“乾隆五十九年孟冬月吉日立 湘潭县
十六都四甲地名大河塘信任吴 斈海男选翼癸心敬修码头三丈”、“潭都二邑七甲 乾隆五十九年冬月立 张步安 戴宁远 张文模
捐修一丈五尺”、“乾隆五十九年冬月立 龙阿讳率男天河*** 捐修一丈五尺”、乾隆五十九年 李廷华 壬奇捐修“、嘉庆三年季夏月立
杨锡光偕室宋氏修 率男云......”、“嘉庆六年冬月立 杨来章修
路七丈”。它们用不同的书写方式、不同的雕刻格式、不同的书法字体,向人们诉说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姓氏的捐资捐工者们的艰辛壮举。
近年来,随着昭山风景区的开发,在古蹬道的遗址上,修复成了一条宽1.6米,长1314米,近2000级的花岗岩步道。呈东西走向贯穿昭山前、后山,前山从宋家祠堂经步步高公益林、伟人亭、公证林、商务林、风雨庙至昭山寺。后山由昭山寺经老虎听经、狮子啸月到将军渡。
蜿蜒掩映于昭山绿荫之中的古蹬道,两旁花卉树木极多,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春花灿烂,云雾缭绕;夏荫如盖,清凉雅静;秋枫娇艳,似火犹凉;冬雪雾淞,奇景饱览。它既是连接昭册历史的桥梁,也是国家4A级昭山风景区的主游道。已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