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重庆大学寅初亭(国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离开沙坪公园后,直接乘公交车前往重庆大学,参观这所近百年历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重庆最高学府。探访校园里颇有名气的近代建筑群。重庆大学有四个大门,俺选择从历史悠久的A门进,校门的造型非常简单,就是四尊粗大的方柱,中间两尊正面都刻有“重庆大学”几个字,是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的校名,想不到这替老蒋撑门面的“五木”先生楷书如此敦实而大气。据说以前只有这两尊门柱,后来为了纪念在渣滓洞牺牲的四位校友,增加为现在看到的四尊。
进门后右侧不远,就是梅岭,说是岭,其实也就是比四周略高一点的小山丘,在这丘上有一座重檐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外形和结构看上去跟平常公园里的凉亭没什么两样,普通得不能最普通,但它却浓缩了一段历史,在重庆大学师生的心中,永远光芒四射。
亭额“寅初亭”三字是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该亭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为了赞扬和表彰马寅初先生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斗争精神和崇高品质而建的,是当时全国人民反对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一座丰碑。
抗战期间,马寅初在多次演讲中不满“四大家族”发国难财,义正辞严地主张开征“临时财产税”,征收豪门巨富的不义之财,充作抗日经费,把矛头直接指向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马的这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但也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极度恐慌,没多久便伸出毒手被捕了马寅初。
马寅初被捕的消息,传遍山城。重庆大学师生闻讯十分震惊,群情激愤,立即在校园掀起了营救马老的学潮。马寅初六十诞辰的时候,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重庆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组织遥祝马寅初六十诞辰活动,将营救马老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虽然有国民党特务的重重阻挠,但在重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下,祝寿会得以成功举办,并捐款在梅岭建起了简单的寅初亭,并请冯玉祥先生题了词。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送上祝福,其中有中共以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名义送的贺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这一著名的贺联至今仍存在重庆大学的校史馆里。
“顽龙经岁困泥中,忙煞惊曹斗草童。报道先生今去矣,一亭冷对夕阳红。”亭内这块诗匾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创始人之一的黄炎培在第二年特为寅初亭写的,高度赞扬马寅初先生的斗争精神,并表达对马的深切怀念。
起初的“寅初亭”是草木结构,经风吹雨淋,两年后便破败不堪。重大师生再次发起募捐,换草亭为瓦亭。1981年马寅初先生百岁诞辰时,重大又在原址上重建六角屋檐亭,就是眼前这座飞檐翘角,水磨石地面,红亭柱间有座靠,上方有镂空花格装饰的时尚建筑。
亭周树木郁郁葱葱,亭前种有各种花卉,还设有石桌、古凳,供瞻者休息用。东南方不远立有马寅初半身雕像一尊,上刻“马寅初 1882——1982 抗日战争时期 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字样。1994年冬重庆大学立了块“寅初亭记”叙述了该建筑的来龙去脉。亭记云:“马师寅初,我党诤友,经济专家,学界泰斗。一片丹心,忧国忧民,威武不屈,宝贵不淫。抨击官僚,开罪当局,年届六秩,身陷囹圄。师生闻讯,义愤填膺,奋起营救,建亭梅岭。将军题匾,名儒寄情,癸未盛夏,改为瓦顶。百岁华诞,重建斯亭,以诏高节,爱国永敬。”
所以说,寅初亭见证了重大抗战时期艰苦的斗争岁月,也见证了重大新社会谱写的时代篇章。它的故事将长久地铭记在重大人的心中,寅初亭作为“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旧建筑之一,1992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