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佛图关碑记、石刻(市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参观完鹅岭公园,便想去探访一下佛图关石刻。资料上说佛图关公园在鹅岭公园西边,两个公园已经合并啦,是相互连通的,其实不是那回事,还是要走出鹅岭公园,往西沿鹅岭正街将近一华里的样子,才是佛图关的南门,条石垒砌的城墙式公园入口,远看颇有沧桑感,近看方知是上世纪末的仿古建筑。
佛图关又叫浮图关,浮图夜雨,曾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佛图”和“浮图”都源于楚语“於菟”,也就是老虎。佛图关地处鹅岭山岭的脊梁上,悬崖绝壁,形似老虎把守,“虎关”就是“於菟关”也就是“佛图关”或“浮图关”,因地貌特征而得名。“地居高处,俯瞰山城如龟,仰望若天半然。夜半云雾四起,关若浮游两江间。”“凭眺古渝州,浮图最上头。四围青嶂合,三面大江流;破壁来清磬,凌云度壑舟。身轻无住著,俯仰信沉浮。”从这些诗句中可读出“浮图夜雨”这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韵味。
“一线壁立万仞”,佛图关地势高峻,两侧急剧倾斜,自古为兵家之争的要塞;“鹅颈项从此上高崖”,佛图关即有古迹又是要道,旧时这里曾是重庆通往成都的必由之路。漫漫古道,曾经受无数战争烽火的薰陶,也留下了南来北往行者的脚印,在古道侧边高高的悬崖上,刻有好多摩像和石刻。摩崖造像有释通牟尼像、一佛二弟子像、佛及观音弟子像等,还有好多摩崖碑刻,如“恩通存殁”、“愿吾民敦孝弟...”、“廉民慈爱”、“清正爱民”、“*思碑”、“竖起脊梁”、“佛图古关”、“东川砥柱”等等,有的是为官吏歌功颂德,有的是赞叹山川雄伟,有的是官吏教民。只可惜因年久风化,字迹剥蚀严重,好多大字都难以辨认,更别说那些首刻、末署小字基本上无法辨认,无法知道何人何时所题所刻?
据说摩崖造像的年代可追溯至宋时,那些摩崖石刻估计是唐、宋、明、清各代都有。这些石刻,笔力雄浑稳健,笔锋古朴厚重,是巴渝文化的珍贵遗产。早在199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就将“佛图关碑记、石刻”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春风促马出城来,纵目佛图上九垓。江势曲随山势转,禅林高傍竹林开。雄关扼要吞吴楚,绣陌梯云群草莱。讵为耽幽恋灵境,距崖览胜一俳徊。”当年巴县知县王尔鉴对佛图关的描写,虽用了点夸张手法,但也可说明佛图关之胜景,确实值得“俳徊”“俳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