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桐轩石室(市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漫步在鹅岭公园里,探访了两处使馆旧址,瞻仰了两处烈士墓,在烈士墓的北侧发现有个奇特造型的石碑,下立面刻有重庆市渝中区文物保护单位“桐轩石室”,上斜面刻有“桐杆”简介,四周看了一下,也没发现有什么建筑,以为是什么遗迹,就一掠而过。
继续往北走,又看到了嘉陵江,原来已经到了李子坝的高处。站在高处欣赏了一下嘉陵江的美景,发现悬崖拦杆边有个“上下通道,小心碰头”的警示牌挂在一缺口,便怀着好奇心沿着不宽的石头通道慢慢地往下走,当然肯定是低着头走,既然人家提醒了你,你就得按人家说的去做,否则真的碰了头的话就要自认倒霉啦。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下来一看,哇噻!这算什么石室,简直就是一精雕细琢的豪华套房。中间是主室,两边各有一个大小完全一样的侧室,都带有一个隧道型的楼梯间。整套石室里没看到什么木头和钉子,满眼都是石刻浮雕、镂空窗花。这些浮雕图案均有中西融合的韵味,据有心人说,整套石室的各种纹饰雕刻有54处,当然俺可也没时间去一一核实,做这种无聊的事。
该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主室的拱券式石门正对山下的嘉陵江,两侧有同为拱券式的石窗,除了各种缕花浮雕外,窗户中间用缕空的“桐轩”两字代替窗格;右侧室外墙上有三个方形缕空石窗,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寿字,一个是龙凤宝瓶,中间是“互助”两字;左侧室外墙上同样是三个方形窗,不过有一个没有缕空雕的是荷叶,缕空的是梅花图案雕饰,中间是“博爱”两字。正室对着大门的墙壁上还有一幅早期的中国地图浮雕,上方还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另两墙上,一边是一幅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浮雕,一边则是一幅世界地图浮雕。
这么一处规模宏大、精雕细刻的石质别墅是谁设计的,是谁建造的,是何时所建的呢?带着疑问又返回到刚才一掠而过的地方详细看了下简介,这简介也太简单啦,只说建造时间是1911年,面积是132平方米,系仿罗马式石结构建筑,是李耀庭的避暑之地,因当时四周遍植梧桐,故又称“桐轩”。当年讨袁名将蔡锷来此做客时,曾在此赋诗:“四野飞雪千峰会,一林落月万松高。”
据其他相关资料介绍,清朝末期,从云南来重庆的商人李耀庭凭借入股经营天顺祥票号,赫赫一时。他顺应洋务运动的潮流,入股投资创办了电灯公司、自来水公司、丝厂等实业,成为重庆首富。1904年重庆设立商务总会,李耀庭被公推为首届总理。后来成为“西南首富”的李耀庭出资投入铁路建设,帮清政府解除了和法国殖民者的债务关系。清政府为了表示感谢,允诺他可以任意选择礼物。李耀庭因早就看上了现在的鹅岭公园当时称为“鹅颈项”的这块地,因此清政府便将这一带半买半送给了李做私家花园。
当时的李家花园又称“礼园”,据说这“礼园”其实是李耀庭的两个儿子为了父亲能安享晚年而打造的,这中西合璧混搭风建筑“桐轩石室”,应该是与李家兄弟从小接受西式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桐轩两边延伸有一条栈道,这一带视野开阔,可以看见李子坝的全貌和嘉陵江北区的高楼林立。高高的悬崖给人一种恐怖、神秘感,这神秘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神奇的传说。当地人说,抗战期间日本轰炸最紧张的时间,蒋介石夫妇就住在“礼园”的飞阁,但为了安全起见,其实蒋介石大多时间就在“桐阁”居住和办公。这间石室有巧妙的防空功能,日机的炸弹要么投到山顶上,要么扔在悬崖下,任凭炸弹满天飞,这里总是安然无恙。
重庆解放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就住在李家花园。1958年,邓小平同志提议将这里改为对市民开放的公园,因地势高,又有“鹅颈项”的俗称,就取名为“鹅岭公园”,沿用至今。
不记得以前在那本书里面看过这样一句话:西方是石头文化,中国是黄土文化。他们的祖先开始就住在坚固的石头建造的城堡中,而中国人的祖先则是住在用黄土坯搭建的房屋里。看着这历经百年沧桑而依然傲立于黄土文化中的西式石头屋,这就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也是典型的中西文化的融合。该建筑对研究清末及民国时代的建筑艺术和石雕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桐轩石室”作为“鹅岭抗战遗址群”之一,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