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株洲无愧我心
株洲无愧我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51
  • 关注人气: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读渝城——英国领事馆旧址(重庆文物)

(2019-12-12 21:56:07)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走读渝城——英国领事馆旧址(重庆文物)

走读渝城——英国领事馆旧址(重庆文物)

走读渝城——英国领事馆旧址(重庆文物)

离通远门不远,就在城墙南端,有条不规则的巷子叫领事巷,东接金汤街,南达山城巷,北靠鼓楼巷,全长不到一公里,宽的地方约有七、八米,窄的时候只有二、三米宽的石板路。为了寻找英国领事馆,漫步在这最近打造成特色老社区的小巷里,时不时有些古色古香的青砖墙上来点壁画,图文并茂地向过往游客介绍领事巷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条典型的背街小巷,紧挨城墙,沟沟坎坎,地理位置不是蛮好。但这一带虽靠在城墙下,但毕竟还是在城内,而且地价比城内其他地方要便宜,所以清代早期一些大户人家喜欢在这里圈地建别墅,到清代中叶时形成了街巷,因靠近金汤门,加上又有金姓大户的住宅,故开始称为“金家巷”,也就是现在的领事巷南段,也是领事巷的雏形。

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中英签订《重庆协定》亦就是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将重庆开为商埠。当年,英国就在重庆城内开设了领事馆。随着英国对四川、重庆的贸易不断扩大,领事馆办事人员不断增加,原来位于闹市的领事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清政府就把金汤门城墙里的上半段划给各国作领事馆用,下半段划给法国天主教会,于是原来略显荒凉、偏僻的金汤门渐渐地热闹起来。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一带加上原来的金家巷,重庆人统称其为“领事巷”。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渝,相关国家的大使馆也随着迁入重庆,刚开始时也在领事巷与领事馆合署办公。当时领事巷住的都是有身份的领事官员,而一般经商的外国人只能住在城外的南岸。后来由于大使馆越来越多,城内太拥挤,再加上经常有日机空袭轰炸,便相继在李子坝、国际村以及南岸等地设立大使馆,领事巷开始渐渐衰落。可以说领事巷是中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经过多年不屈不挠的抗争,1943年在中国抗战再艰苦的时刻,中英、中美分别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桎梏在中国人脖子上近百年的不平等条约。

在领事巷里转了好久,终于在一栋位于三岔路口的建筑基层上发现了“英国领事馆旧址”简介碑和“英国领事馆旧貌图”,但没找到文物保护牌。该建筑的栋下有一方墙,上镌“领事巷”三大字。五层高的砖木结构建筑,正面呈扇形,装饰得古香古色,颇为洋气,略显豪华。可照片上的建筑旧貌只有两层楼,那这里估计是在遗址上复建的。

反正基脚墙上有图片、简介为证,就权当它为“英国领事馆旧址”,打卡通过。走读渝城——英国领事馆旧址(重庆文物)


走读渝城——英国领事馆旧址(重庆文物)

走读渝城——英国领事馆旧址(重庆文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