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国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在旧重庆有四处,分别是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中山三路305号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和民生路238号。民生路238号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中段,此处是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聚兴诚银行修建的,属砖木结构楼房,三空三层楼。从国民参政会旧址过来大约只有一华里的路程,这个地方好找得很,还在好远就看到了“新华日报”这几个特大的字,据说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国民党元老“诱人”、“骚心”、“太平老人”于右任写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唯一公开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创刊于武汉,武汉沦陷后迁至重庆,起初营业部设在重庆西三街12号,后被日机炸毁,《新华日报》报社机关、编辑和印刷等部门迁往近郊的化龙桥。而《新华日报》营业部却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单独分离出来,通过各种关系,迁往更靠近繁华商业中心的“文化街”,租下这所三层楼的房子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直到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暴徒捣毁,才迁到德兴里39号星庐继续战斗,直至1947年2月,也就是内战全面爆发时被国民党重庆当局查封。
《新华日报》营业部在这里战斗了近六年时间,底楼作为门市营业部;二楼是营业部办公室,图书课、广告课、发行课和邮购课等部门都在这里办公;三楼是《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在城内的办公住宿用房和报馆记者临时住房及营业部工作人员、报丁报童住房。“皖南事变”后,由于白色恐怖加剧,为方便与陪都各界进步人士会见和晤谈,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人经常在营业部二楼的会客室与国统区有关人士、民主党派负责人秘密会晤和交谈。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位于民生路与民生巷交叉处,上世纪七十年代重庆人民政府将底楼开辟为纪念地,正式对外开放。早几年对墙体开裂、岌岌可危的旧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使其焕然一新。临街的两个大橱窗里一边是“供应进步书刊”,一边是“报道正确消息”,不知道是仿照当年原貌,还是现在的凭空臆想。
据介绍,在底楼营业部书报刊门市的内墙上,悬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画像,还有周恩来题写的“六月在顿河”的横幅标语。里面展厅里陈列有全部出版的三千多份《新华日报》,还有历史照片两百多幅及历史文献档案资料数十件,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
《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见证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在抗战时期所作的贡献,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舆论宣传事业和统一战线工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1964年和1980年分别两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与红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中山三路305号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一起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