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白公馆(国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在红岩魂陈列馆对面的街道上,壮志路“T”字路口,有一堵看上去是护坡的石壁上,嵌有一块“‘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因为这里以前是中美合作所的阅兵场,也是中美合作所的入口。如果不是步行从此路过,好多人都会与这块保护碑擦肩而过。
从这里去集中营的两处监狱,到白公馆有1400米,去渣滓洞约2500米。那就先去白公馆吧,有游览专车,也有公交。但俺却我行我素,决定徒步前往。沿着壮志路首先经过烈士诗碑林,漫步在小径里,穿行在烈士的诗文间,仿佛又在重读着《红岩》,读得热血沸腾,泪光盈盈,令人心灵震撼。诗碑林前面是烈士雕塑区,一片空旷的草坪里,立着一座座雕塑,上面都刻有姓名,出生及逝世日期,有的还刻有被捕牺牲前的职务。大约有十多位,其中还有几位女先烈,因时间关系,匆匆地浏览了一下,对着这些先烈静默片刻,深深地鞠了个躬,以表达对他(她)们的崇敬之情。
路过松山广场,前面就是白公馆停车场,近几年随着重庆旅游的发展,来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各地来的旅游团,免费参观的景点自然不会白白放过。还在山坡下的停车场远远就看到山腰里一栋黄墙黑瓦的建筑,那就是臭名昭著的“活棺材”,国民党军统特务用来囚禁革命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白公馆”。
白公馆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杨森手下任民国革命军第20军第一师师长的白驹被秀美的歌乐山所吸引,在这山泉流淌、翠蔼浓浓的山麓修建了这座幽居山间的公馆。这座充满古诗意境的建筑,为他增添了少许文人墨客的气质,自称是白居易后裔的白驹,以白居易的字号“香山”为这公馆起了个雅号“香山别墅”。门侧还刻有一副文诌诌的对联:“洛社风光闲处适;巴中云树望中收。”
国民政府迁入重庆后,蒋介石侍从室本想将白驹的别墅买下来供宋美龄居住,但宋美龄嫌其阴气太重,改选黄山而居。这里便让给了戴笠,成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称军统重庆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政府认为级别较高的政治犯。中美合作所成立后,此馆内的犯人被迁至渣滓洞,此处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供美方人员居住。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又恢复为监狱,并把西南的军统集中营、息烽监狱、望门龙看守所、渣滓洞看守所合并,成立了白公馆看守所,后称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
该建筑群背靠歌乐山,四周高墙,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设有岗亭和碉堡,其大门终年封闭,侧面有一小门进出。有牢室二十间,原储藏室改成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室。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都曾囚禁于此,最多时曾关有两百多名“政治犯”。
重庆解放前夕,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犯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数十人殉难,仅十余人逃脱。因参观人数过多,每间牢室里都是人满为患,无奈之中只挤着到男牢平二号里转了一下,该牢室里曾关押过狱中撰写白宫版《挺进报》的陈然,还有唯一剩存者后来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等。他们在这间牢室里,当闻知外面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凭想象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牢房。谁知这牢房里后来只有罗广斌一人从虎口脱险。
重庆解放后,这里曾作为新社会改造国民党战犯的管理所。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白公馆对外开放,里面陈列了白公馆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示了王朴、刘国鋕、陈然等红岩英烈的革命事迹。在原犯人放风的小院墙上还隐约可看到“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的标语,墙角有一尊雕塑,身体瘦弱的“小萝卜头”宋振中赤脚坐在石头上,一手拿着树枝做的弹弓,一手撑着脑袋,两眼望着墙外自由飞翔的小鸟,还只八个月大的他就随父母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长大,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最终也难逃丧尽天良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掌,遇害时年仅8岁,是中国最小的革命烈士,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