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交通银行旧址(国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旧时的重庆,大约在清代,一些铜匠带着铸铜工具,陆陆续续来到道门口北侧的一条小巷,最辉煌时小巷两旁有近百家铜器店,日日夜夜可闻到制作铜器时的打铜声,因而这条小巷便被老重庆人称为“打铜街”。据说当时的打铜街比现在的解放碑还有名气,因为它连接了上半城与下半城,可直通码头,进出重庆城的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到打铜街逛逛。
不知从何时起,手工业铜匠渐渐地退出了这条街道,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本地银行、外地银行相继进驻了打铜街,行走在这条街上的人,多是当时的金融精英和企业高管。尤其是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后,这一带集中了大大小小的中央和地方,官办和私营的各种银行,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华尔街”。
打铜街与道门口“T”字形交汇处的北侧,就有两栋挨在一起的高楼,西面是本地资本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旧址,交通银行旧址位于东侧,亦是坐北朝南。正面看是五层,面阔有二十余米。正面装饰豪华,廊柱及外墙皆有考究的装饰纹样,一楼全部为拱券式门窗,建筑仿巴洛克式风格,内外装饰比较华丽。
据资料介绍,该建筑原为四川商业银行行址,1935年由加拿大建筑师倍克设计,由汉口迁渝的洪发利营造厂建成。1937年底,交通银行从已经合并四川商业银行的川康平民商业银行手上,以45万元的价格将前四川商业银行行址地皮、房屋及屋内所有物品一概买下,次年初交通银行重庆分行在这里开业。半年后,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内迁重庆,这里就成了抗战期间交通银行的总部。其主要业务是:办理工矿交通及生产事业之贷款与投资;国内外工商业汇款;公司债券及公司股票业务;仓库及运输业务;办理储蓄信托等业务。抗战结束后,交通银行迁回上海,这里归交通银行重庆分行使用。
解放后,交通银行停业,该大楼曾作为重庆市冶金工业局办公用房,目前由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打铜街支行作为办公营业场所。
在保存至今的重庆金融机构旧建筑中,该建筑最具特色,最有故事。据说抗战时期中国政府驻香港代表杜月笙,当年从香港来重庆,就居住在交通银行楼上招待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离开重庆到上海。1940年日机轰炸重庆,一枚炮弹正中六楼顶部,六层基本被毁,四五层都部分受伤。事后六楼重建,分别建成阅报室、台球室、饭厅及行役室。本世纪初维修时,又把原来的四坡顶瓦屋面予以拆除,全部改为平顶。
交通银行旧址,当时作为官办的四大银行之一地位显耀,其总部大楼在“抗战时期中国的华尔街”上巍峨大度,气宇不凡。反映了重庆抗战时期的金融发展历史及建筑历史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是重庆升为直辖市后第一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与其他五处银行旧址一起,形成的“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