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聚兴诚银行旧址(国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从人民公园出来后,按预定计划下一个探访目标,既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又是“重庆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之一的“聚兴诚银行旧址”。
战时迁都重庆,中国时局的急剧变化,对重庆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位于两江汇合处半岛上的渝中区,因航运舟楫之便,历代都上长江上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成为川东门户、西南重镇,从而带动了融通资金的银行业发展。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里,“重庆抗战金融遗址群”榜上有名,遗址群都是抗战时期在重庆的主要金融机构旧址,而且都是集中在重庆母城的“上半城”内,所列六处旧址分布南北几乎呈线状,从南面的聚兴诚银行旧址到北面的美丰银行旧址,直线距离不到800米。
聚兴诚银行旧址目前正在封闭式装修,大门两侧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铁牌,上方为一个圆标志,估计属商标或会徽一类;下方一块刻“重庆农贸联合中心”,一块刻英文“CHONG QING JOINT TRADE CENTRE OF FARM PRODUCE”。用手机译一下,原来也是“重庆农产品联合贸易中心”。假如不是铁牌上明明还钉有“解放东路112号”的绿门牌,会以为找错了地方。
铁栏大门紧锁着,透过铁栅栏缝可看到里面一栋四层的高大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面阔八空,底下三层全部为拱券式窗,顶上一层为方形窗户。基础为石料砌成,正面还有石砌台阶,整体建筑造型大方、气势磅礴。
据资料介绍,聚兴诚银行是重庆名望家族杨氏的产业,起初不叫聚兴诚银行,而是聚兴成商号。早期负责经营的杨粲三当过学徒,谙熟经营之道。上世纪初接任聚兴成商号的掌柜后,上任伊始,立马将商号“聚兴成”改为“聚兴诚”,表明“以诚取信于人”的经商理念。民国成立后,又揽办重庆铜元局和川北盐税业务,获得了巨大利润。于是杨氏家族于1915年成立了“聚兴诚银行股份两合公司”,由杨粲三之二哥、留学日美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回国的杨希仲任总经理,杨粲三任协理。聚兴诚银行是当时重庆市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
聚兴诚银行成立后,杨希仲委托日本留学归来的工程师余子杰仿照日本三井银行样式设计,1917年建成这座近代流行的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建筑,具有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国内金融、商业、工矿企业纷纷内迁,大后方人口骤增,物资幅辏,市场繁荣,带来了西南经济的大发展。聚兴诚银行作为本土银行,近水楼台先得月,业务发展迅速,形成庞大的川帮银行集团,并向工矿、交通、公用等部门扩展,此时是聚兴诚银行的“鼎盛时期”。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借用该建筑的一部分设办公之所,所以这里又冠有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之名。
解放前夕,杨氏兄弟因经营理念不合拍,“相煎”太急,加上国民政府金融崩溃,致使聚兴诚银行几近倒闭。解放后,国家逐步实行公有制,聚兴诚银行也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大楼的一部分成了聚兴诚银行老职工宿舍及药材仓库,后来又改为保险公司、工商银行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成为重庆市农贸中心,大门两侧的铁牌印证了这点。至于此次重新装修后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对外开放展览,还是继续作农贸中心使用,可能只有重庆市委、市政府心知肚明。
聚兴诚银行旧址作为重庆第一家私营商业银行,陪都时期鼎盛的重要私营商业银行,对研究重庆金融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