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渝城——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国保档案/重庆篇)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沿弹子石老街一路游下来,站在老街滨江端的出口,可看到不远处南滨路与谦泰路交汇处,有座中西合壁的建筑,那就是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之一的“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位于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142号的“法国水师兵营旧址”,据资料介绍以前是清北洋水师的营务处,当然不会是北洋水师的总营务处,估计应该是北洋水师营务处设在重庆的派出机构。《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使英国得到了入侵中国西南边境内的“条约权利”。增开了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不久又在重庆成立海关,由英人霍伯森任重庆关税务司,在历史上称为重庆开埠。重庆开埠后不久,法国政府亦在重庆设立领事馆,管辖川、贵、甘、青、疆、藏等地的事务。
上世纪初,法国海军在南岸建立法国水师兵营,当时作为供法国军舰士兵和军官居住的营房、储存食物的仓库、修理车间和物资补给站。同时还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担负着长江航道上水上警察的任务。在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期机轰炸,法国领事馆从领事巷迁到水师兵营办过公,使这一原本是法国侵略中国的活生生罪证,摇身一变成了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之一。
整体建筑坐东朝西,面对川流不息的长江,是一座内庭和回廊相结合的庭院围合式建筑,占地约千余平方,建筑群由主楼、副楼、耳房和牌楼四部分构成。从外观看属于欧洲中世纪城堡风格,层间饰有水平腰线和壁柱,牛排式的窗棂、镂空花的砖墙、拱形的柱廊,连续的拱券形门窗,风格鲜明。既有入微的细部装饰,双有材质粗糙的条石,醒目的对比,从而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风格,这些都是欧洲中世纪城堡建筑典型的艺术特征。
兵营大门设在东侧,是古典重檐式牌楼建筑。整个牌楼遍布雕饰,上面的浅浮雕、深浮雕都体现很好的美感。唯独中间横额上的“大法国水师军”那几个烫金字感到非常剌眼,不由让人想起光绪十年那场空前屈辱的马尾海战。法国海军的远东舰队突袭了清朝的福建北洋水师,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段里,堪称国内近代化装备程度最高的福建水师以近乎全军覆没的惨败结局而收场,才有了法国海军在内地的耀武扬威,才有了这座本是北洋水师营务处却演变成了法国水师兵营的建筑。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见证了重庆乃至中国从封建社会到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从整体建筑和牌楼式大门也反映上世纪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华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混搭风”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可以看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借鉴、融合的过程。反映了上个世纪重庆社会、经济的面貌,也是中国上世纪的一个缩影。
解放后,该建筑一度曾为粮油机械加工厂所用。本世纪初,首次修缮后改为商业用途,一部分作为“重庆开埠史——开埠时期的南岸”陈列馆,一部分成为集咖啡、酒吧、餐饮为一体的会所。它百多年来,见证了重庆开埠以来的风雨沧桑,一方面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活证据,时刻提醒大家“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另一方面处于南岸开埠遗址群桥头堡的特殊地理位置上,配合弹子石老街形成完整的群体风貌,成为重庆独具特色的旅游风光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