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2019-09-27 07:47:07)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立秋后的第二天,下午来了次说走就走的访古行,顶着烈日先后参观了“光泉”石刻、学士亭、谭氏家庙和列宁学校,从列宁学校出来,将近四点,悬挂了一天的太阳终于笑不起来啦,耷拉着脑袋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田野中的热浪渐渐地减弱,不知从何时起偶尔有阵阵微风掠过,让人神清气爽,格外舒服。

下一站就是皇图村,当然不是皇图岭的皇图村,而是秩堂镇的皇图村。据茶陵人说,以前本来是叫皇土村,南宋孝宗时驸马谭斗南回乡省亲,绘了幅《里居山水图》呈孝宗御览,孝宗看后龙颜大展,曾御笔题诗词赞之。此图所绘之处涵盖了皇土村范围,为沾皇恩,便据此易名为皇图村。当然这只是传说,信不信由你,反正俺不信。

从地图上看皇图村与毗塘村,中间只隔了一条雩水,一个在水之东,一个在水之北。但因习惯跟着导航走,谁知有时导航也不靠谱,竟然带着绕了一个大圈,结果到目的地一看,列宁学校就在田垅对面,直线距离估计顶多只有千把米左右。到了皇图村,不愁找不到龙氏牌坊,因为秩堂方圆乃至茶陵境内,仅此一座古牌坊。

牌坊屹立于龙氏家庙之前方,据龙氏族谱介绍此坊与家庙一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曾任四川龙安知府的龙庆云有出息后,为感恩其先祖荫庇,纪念元朝诗人、中宪大夫龙仁夫而立。谁知此坊建造后,龙姓子嗣兴旺发达,曾有四人先后册封中宪大夫。因一族出了这么多中宪大夫,后来在清嘉庆年间重修宗祠时将此坊易名为中宪大夫坊。

龙氏牌坊为石质三门牌坊,高达十余米,主坊门横梁式略高宽大,两侧门为拱券式稍窄矮。坊座石质较粗糙呈灰红色,坊额石质比较细腻呈灰青色。五层造型,庄重大方。此坊与其他牌坊不同之处,石块垒砌未使用粘合剂,而是采用了凹凸嵌套工艺。这种工艺称为暗式榫接工艺,就是材料构件依照凹凸原理预制,材料衔接处凹凸相接。这种工艺要求部件十分工整,不能有丝毫马虎。采用这种工艺结构的牢固性无与伦比,抗震性非常强,一般非强力的人为破坏对它无可奈何。

此坊造型独特,结构独特。顶端为“山”字圆柱造型,气宇轩昂。正面最上方镌嵌“诰封”二字,正面嵌套“中宪大夫”青石匾额,首刻“四川龙安府正堂龙庆云立”,末署“同治己巳年*冬日 重修”。据查“中宪大夫”属文官名,金朝开始设置,属五品中;元朝升为正四品;延续到明清均为正四品。中宪大夫是虚职,有官衔品级,有俸禄,就是没有实权。

牌坊上部还有许多浮雕,内容有人物、有花卉、有鸟兽,还有缕空图案。据介绍其人物主要以三国故事为主体,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长板坡》、《空城计》等,突出体现古代“忠孝节义”之主题。浮雕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缕刻图案疏密有致,极为精细。工艺精湛,技术上乘。此牌坊无论从设计还是建造以及工艺,都见证茶陵建筑水平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茶陵建筑史乃至湘东建筑史上都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

龙氏牌坊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年“破四旧”时,一些造反派想推倒这座弘扬封建思想的“中宪大夫”坊,用麻绳拴住坊额用力拉,结果绳子拉断了,牌坊却岿然不动。龙氏家族里一些老人不想毁坏这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便借机渲染,说是牌坊有神灵看护,如果毁掉就是欺世灭祖,会遭天谴。这此造反派见徒劳无功,也不敢造次,但为了表示其破四旧的决心,还是用石灰粉将“中宪大夫坊”几个字进行了涂沫。牌坊终于保存下来了,只是现在看上去好像是无名坊,因此牌坊立在龙氏家庙前方,后来干脆就称其为“龙氏牌坊”。

“龙氏牌坊”在皇图及附近龙姓族人心中是神圣的,因其历史悠久和独特的建造方式也引起了文物界专家的重视。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龙氏牌坊”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罕见的古牌坊,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一页页尘封的历史。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寻幽访古茶陵行——龙氏牌坊(省保档案/湖南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