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访古茶陵行——三大学士故里

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 |




立秋后的第二天下午,顶着烈日,来了次行色匆匆的寻幽访古之行。首先在高陇镇光泉村欣赏了南宋名将岳飞题写的“光泉”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沿X058县道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来到秩堂乡石龙村一个叫老鼠坳的岔路口,不大的路口立有一巨碑,四周环大理石围栏,碑身四方均刻有“三大学士故里”几个大字。方亭为青砖墙,褐红瓦,临公路边有亭额,曰“学士亭”。
从外形及材料看,无论碑还是亭,均为近期新建,好在亭内立有旧石碑一块,正中刻有“三大学士故里”几个大字,首刻“道光庚戌夏五”,末署“长白芝岑葆亨题并书”。详细看了下介绍,旧时在这老鼠坳有一座凉亭,供过往行人蔽荫息凉。拱形亭门上书“关头亭”门额,门侧有楹联:“前月江后龙匣右石砻三村三宰相;南罗霄北邓阜西泰和一地一名山。”亭正堂镶嵌有这“三大学士故里”之石碑。原来旧时月江、龙匣、石砻三庄均属秩堂辖地,在这方圆不足十里的弹丸之地,从明到清三百年间,先后出了明首辅大学士李东阳、明文渊阁大学士张治、清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三位名人。清道光年间,为褒扬秩堂人士勤学之风,激励后人传承遗风,时任茶陵知州的葆亨倡当地村民修建此亭,并亲撰楹联与亲书石碑一同赠之。自此,三大学士故里冠誉方圆,三大学士韵事流传至今。
解放后,随着地方经济的逐步发展,秩堂到县城通了公路,过往行人不再从亭中通过,关头亭便逐渐冷落下来,原先的小道也杂草丛生,久而久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三大学士故里这一显赫名衔渐渐蒙上了尘垢,这关头亭亦因年久未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据说后来当地一个没学几册书的无知农民,在亭子附近砍柴后,看见墙体上有积满尘土的石碑,便拿着砍柴的柴刀,用刀尖把碑上的“三”字,从中凿出一竖,竟成了“王大学士故里”。现在如果仔细去观察,石碑上“三”字的三横中间,确实阴凹刻有一竖,看来这“三”改“王”之秩事并非虚拟,估计确有其事。学士故里竟然会出现如此荒唐之事,让三大学士知道情以何堪?
本世纪初,外地来茶陵赴任的县委书记,了解到茶陵有如此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要求秩堂政府倡议捐修了“三大学士故里碑”,并拆除旧亭,重修了一座景观式四门“学士亭”,将原知州葆亨赠的石碑移入亭内,还在亭内墙壁上镶嵌有三大学士画像,简介,以及部分诗文碑。如今这一碑一亭成为茶陵文化生态旅游的新景观,并在旅游圈中享有一定的名气。
严格来说,三大学士中的李东阳只能算得半个秩堂人,因为他出生在京师的玄武湖西浒,从小到大在顺天府读书。只不过“阿婆旧是茶陵女,教得妹儿能楚歌”。茶陵是他父亲李淳的故乡,当然把秩堂算作李东阳的祖居也不为过。星移斗转,时代更迭,虽然三大学士的故居全都荡然无存。但游客们可以在学士亭的介绍中了解他们,从亭壁上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彭维新的《乡思剧黄昏》、张治的《义仓集跋》这些名作中可慢慢欣赏茶陵诗派主要人物的诗风诗韵。
“亭绕瑞气留过客;堂盈墨香醉游人。”“茶山育政志士功勋昭史典;陵水滋文贤哲道理问遗篇。”学士亭的另两副楹联既描绘了三大学士故里的氛围和特色,也体现了学士故里人对三大学士的纪念与景仰之心。故里的人们以他们为荣,重教兴学,文风鼎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