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一奇葩——铜官窑古镇

标签:
旅游文化 |
古代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交界之处,双方为了减少争端,程普与关羽分别代表吴国和蜀国约定互不侵犯,并共铸铜棺一副安于“国界”,从此这一带也称为铜棺,但由于棺这个字既不雅又不吉利,后来就演化成了“铜官”,由此可见历代以来人们对“官”这个字还是比较容易接受,亦令人向往。
铜棺也好,铜官亦罢,这个三国时吴蜀两国的交界地,到唐代时成了远近有名的制陶基地,铜官窑首创釉下彩艺,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还有动物造型的玩具和器皿,釉下彩绘、横印贴花,让这些陶瓷用品锦上添花,远销海外,世界闻名。当年生产陶瓷的“铜官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无论是铜官窑还是铜官镇,早几年曾经多次去过,这是现在风靡长沙的铜官窑古镇,去年开业时亦去过一次,只因天突降大雨,加上还有好多扫尾工程还在“拖泥带水”,所以才没有进去。今年因脚不方便,百余日来没出过远门,周六天气好,女婿想陪我出去转转,想想附近没什么好转的,所以不由自主地地想起了前段颇具争议的“新华联铜官窑古镇”。
“新华联铜官窑古镇”这名字既有新又带古,听起来略有点糊涂。说它古其实并不算古,是新华联集团近年打造的开发性综合旅游区。说它新但它无论从外观还是内涵都渗透着浓郁的古色古香。铜官窑古镇地处长沙望城区铜官街道的彩陶源村,南能望省府赏新景,西可眺湘江听涛声。新华联斥巨资近百亿硬生生地用钱塑造了这座“无中生有”的古镇,用来弘扬湖湘文化、陶瓷文化和古镇文化。
古镇内的建筑清一色晚清、民国徽派风格,青砖黛瓦风火栋,木窗木门木间墙。湖光塔影垂绿柳,小桥流水绕曲廊。漫步古镇,那建筑和格局,那氛围和韵味,仿佛穿越到了晚清的江南水乡。美中不足的是庞大的古镇里虽然店面林立,但关门闭户的多,只有数得清的几个服务性门店在接待着少得可怜的游客,使古镇少了些生气而闷闷不乐。
虽然生气不足,但古镇里多少还是有些东西可看。博物馆群里有见证历史变迁的陶瓷馆、钱币馆、矿物标本馆、绣珍馆、酒文化馆,还有展示几千年来湖湘风流人物的湖湘名人馆,有沐浴科技曙光的机器人馆。开发者还将铜官历史上有名的人文故事还原成了一些人文景观,譬如“梁元帝行宫”、“都司衙署”、“欧阳稚进士第”、“文山草堂”、“程普祠”等,甚至将郭亮当时开展革命活动的“大鸿昌布庄”也搬进了古镇,让游客在游园中了解传统,在休闲中温习历史。
在古镇里每天都会安排几场各种形式的表演,如花鼓戏、中西曲艺、皮影戏、热舞、魔术等,再吸引人的是那“黑石号水上特技秀”节目,拔开岁月尘雾,复原历史上一艘载陶瓷,出湖湘,入长江,过东南,在南洋海域遇海盗,船长带领船员与海盗进行殊死拼搏的海丝壮举。全方位武打、爆炸、飞行、搏斗,加上特技声光,使场面惊险刺激,看得人惊心动魄;让故事深入人心,令人回味无穷。
两张老毛的门票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正常有景区维持费用和各类表演的人员开支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当然打造古镇的巨额费用更不用提。但作为开发商“新华联”集团,应该把眼光再放远一点,把门票价格尽量压下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周易》谓:“物不可终通,故泰极否来;但物亦不会终否,故否极泰来。”决策者应该谙熟“多米诺骨牌”效应,近百亿的斥资已经落地生根,就不要在乎那能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重要的是要把景区环境完善,带动景区周边的资产盘活,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俗话说“站着说话腰不痛”,其实开发者能做到现在这个局面也确不容易。为吸引游客还是下了不少的功夫,譬如“机器人博物馆”里那些能让游客动手的互动项目就已经做得很不错啦,起码比省科技馆那些“半死不活”的东西要强。但愿“新华联”能顺潮流而谋划,应时代而更新,越走越远,越走越强。
最后用一首打油诗来描述一下这次铜官之行:“旧时窑头栖昏鸦,今斥百亿复古厦。陶都旅游新篇章,湖湘文化一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