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可“名列仙班”——升仙坊(国保档案/山东篇)

标签:
旅游文化 |
凡是登泰山的朋友,只要你在中天门决定不坐索道,选择徒步登山的话,从中天门走快活三里,这一段看看景,欣赏欣赏路旁的石刻,真的其乐无穷,快活无比。过了五大夫松坊和对松亭,对松山往北盘道劈石而进,有一处两边残岩壁立,酷似一山门,是清朝乾隆末年改建登山盘道时的遗迹,人们称为“云门”,亦称“开山”,此处便是泰山著名景点“十八盘”的起点,十八盘是泰山盘道中最为险要之处,盘道两面的山崖就像是被削去了一半的山峰,陡峭的古阶盘道在狭窄的山谷中蜿蜒而升,仿佛一条云梯倒挂在南天门上。
所谓一“盘”,就是一段连续的古阶。自“开山”起,开始一段虽有古阶,但每盘中间的平台也比较长,故称之为“慢十八”,走起来并不显得累,好多人心里都纳闷着,这就是十八盘呀,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险呀。约一里光景,盘道上立有一石质牌坊,坊额上书有“龙门”两大隶字。龙门坊古时就有,但不知什么时候被毁掉了,现存的这座是近年重建的。龙门坊的东侧是大龙峪,每到夏季暴雨时,泰山顶上的雨水全部都归到峡谷之中,飞流的溪水就像一条腾飞的黄龙,跃过这里一泻而下。龙门坊之西侧的崖壁上,有清朝道光年间泰山一带著名工匠魏祥所刻的狂草“龙门”大字。俗话说“鱼跃龙门,过而成龙”,游客从龙门坊下鱼贯而入,图个吉利。当然要说过龙门就可以成龙的话,那估计也是摆个乌龙而已。
龙门坊以北便是不紧不慢十八盘,这一段比慢十八就明显陡峭得多,盘道全是石阶,当然偶尔也会有几步平台让你息息脚,所以叫不紧不慢十八盘。到了此处只有咬着牙关,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像蜗牛一样低着脑袋一步一步往上爬。明朝有位叫祁承濮的诗人是这样形容“十八盘”的:“拨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其意思是说泰山整体高度离地面大约是五千丈的距离,而十八盘却具有冲破云霄之气概。从丛林之处可以观看到南天门的景象,就像是从门缝里看天一样的感觉。
虽说是不紧不慢十八盘,但好多英雄好汉在这段累得二五一十,当时从中天门一起结伴徒步登山的队伍,息的息,掉的掉,身边已经没几个人啦,当我坐在石阶向下看的时候,几个学生模样的帅哥,喘着气向俺竖起了大拇指。其实这段路对经常户外、经常钻沟爬山的俺来说,不讲说是小菜一碟,但起码还没到自虐的程度。
有个小伙子不知是平时缺乏锻炼,还是膝盖有毛病,只见他累得是精疲力尽,一条腿根本打不了弯,但还是咬着牙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爬,旁边好多游客都停下来替他加油。在这云梯般的石阶上,那些辛勤的挑夫们,重负之下仍然健步疾飞,他们中间有年轻人,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甚至还有妇女,他们把一些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轻则几十斤,重者上百斤,每天丈量着盘道,每天默数着石阶,把这些材料或挑或背送上山。正是他们那宽宽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任,挑起了整座泰山。不管风吹雨打,不管山高路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泰山的繁荣,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神圣的泰山。望着那略显佝偻的背影,只能深深的默默地行个注目礼,愿泰山神保佑你们健康快乐。
在不紧不慢十八盘的尽头,登山盘路之中立有一座两柱单门式石坊,建于双层方石基上,两根石柱呈方形,底部设有兽头石鼓状滚墩,为防坠落,用扁铁加以固定。柱上有门楣、额板、额枋,坊额上楷书“昇仙坊”三大字,枋上置五斗。石坊顶脊雕圆头吻,浮雕瓦垄、勾头、滴水。海拔1300米的升仙坊,屹立于盘道之中,宛如南天门的前哨。此处山势陡峻,两边悬崖峭壁,仰望岱顶天庭之南天门,近在咫尺。俯首朝下观望,顿有齐天大圣腾云驾雾之感。
传说到了此处就代表已经驾临天界,可以位列仙班。俺坐在升仙坊前的石阶上小憩了一会,心里寻思着,假如穿过这升仙坊,真的飘然升仙了,俺修行不高,会是个什么仙呢?生肖属鸡,不会成鸡仙吧,似乎有些不伦不类。平时在户外活动中,好友们都赞俺是老黄牛,那就来个牛魔王吧,还可以与铁扇公主来一腿。一阵山风吹来,被汗湿透了衣裳,顿觉凉意沁骨,把刚才乱七八糟的思绪瞬间吹到九霄云外去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南天门虽然近在眼前,但还有一个紧十八盘在等待,虽说已经位列仙班,但还要接受严峻的考验,不要再浮想联翩了,还是脚踏实地,努力攀登吧,岱顶在向你招手,希望在向你招手,胜利在向你招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