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生独普四时春”——药王殿(国保档案/山东篇)

标签:
旅游文化 |
越过回马岭,攀过马蹄盘,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红墙黛瓦的古建筑位于高处盘道之西。这处看上去并不起眼,而且略显孤零的建筑就是泰山药王殿。它坐落在海拔约800米的山坡上,古时为金星亭,始建年代无资料可查。清道光年间在补砌泰山盘道残缺的同时,由著名建筑师魏洋重建后,改为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
历史上,泰山神仙多,所以庙宇也多。“佛老之宫,群灵之府,依岩缘谷,比比皆是”。据统计到上世纪初,泰山上上下下还存有庙宇宫观百余处。因泰山具有包纳万物的特点,所以反映在宗教上亦是三教并存,既有儒家,也有道教和佛教的。当然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与泰山信仰有直接关系的祠庙,如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神宇,这些都是上档次、上规模的建筑。但从数量上来说,更多的还是民间神祠,这些靠民间百姓筹资而占的建筑,一般占地较少、规模亦小,选址简单,均为“依岩缘谷”而建,就像眼前的药王殿就属此类建筑。
古代人们在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下生存,对疾病、瘟疫充满了恐惧,多数人都是在天由命,非常无奈。对医道高明的医生由信赖演化成崇拜,更一步便视为神人,奉为神明,民间筹款为其建庙祭祀,顶礼膜拜。据资料记载,旧时泰山曾建有先医庙,供奉歧伯、少俞、太乙、扁鹊、华陀、张仲景、葛洪、孙思邈等二十多位神话传说和古代现实中的神医。
泰山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因小时经常生病,吃药弄得倾家荡产,于是发奋习医,达到了精深造诣的程度。唐朝几任皇帝多次征召其到京做官,孙拒不上任,坚持长期在民间悬壶济世。并结合自己的行医实践,编写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部医学巨著。“千金”意思是说人命重于千金,首创医德概念,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无求无欲”,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必须“一心赴救”,是“救死扶伤”精神的先驱理论。
后人对孙思邈的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极为崇敬,将其尊奉为“药王”。道教还把孙思邈列入了《列仙全传》,所以在泰山这座儒道佛教并存的神山上才出现供奉孙思邈的“药王殿”,足见孙思邈在泰山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高。
药王殿虽然只是一间屋的小庙,但立在古朴盘道之上显得别具特色。因其前身是金星亭,所以四个角均为石柱,连殿门都是石头砌成,据资料介绍,整个近四米长、宽的药王殿没用房梁,是歇山顶无梁檩结构,全凭四根石柱把屋顶支撑起来。这种别具一格的结构足见古代建筑艺术之精湛,凝结了古代工匠智慧之精华。殿前正坊用正楷额有“药王殿”三字,门两侧立柱上镌刻着“造物犹资五色石 四生独普四时春”对联一副。意思是创造万物仍然凭借女娲补天用的五色石,药王暗自遍施恩惠于天下,让人起死回生,保四季平安。
在药王殿的西侧,建有一栋三空的殿宇,它就是泰山山上唯一的佛教圣殿“三大仕殿”,也叫“观音殿”。平常一般佛教建筑都是远离尘嚣,掩映在清幽的山林之中,而这所三大士殿则坐落于人来人往的盘道之旁,实属少见。这三大仕殿供奉的是那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大智大慧的文殊菩萨,还有大德行善的普贤菩萨。此殿创建年代无处考查,只知道在明清期间曾重修过,现存的殿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基本上保留着清代的建筑风格。三大仕殿与药王殿一起,同泰山其他20处寺庙宫观作为泰山古建筑之一,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正在整修,两处庙宇都闭门谢客,只能站在外面欣赏,无法领略殿内之风光。“誓愿宏深十方同化;慈悲广大三德俱圆”。三大仕殿门上的这副对联代菩萨向游客们传经释道。两殿之间的空隙立有一块大石头,大刻一个“佛”字,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小字。两建筑前面屹立着一棵粗壮的大树,树枝上系满了红丝带,长长的红丝带在微风中飘荡,树下的铁链上锁满了数不清的铜锁,如果不是管理者刻意营造氛围所为的话,这些无以计数的红丝带、锈铜锁便是平时药王殿、三大仕殿香火旺盛的实物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