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一览众山斜——泰山石刻拾遗(二四)

标签:
旅游文化 |

“果然”“一览众山小”——泰山石刻拾遗(二四)
泰山是中国的名山,作为国家级接受历代帝王亲临祭祀的圣山,有数千年的历史。整个泰山渗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历代以来的名人雅士题词赋诗,镌刻于石,留存至今,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1987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为世界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前面已经按区域对登山盘道一路走来的那些石刻进行了详细记载,登上南天门后,就不分区域只按照片顺序来予以叙述。
“巖巖”石刻。位于玉皇顶附近的石壁上,竖刻楷书。无首刻,有末署“光绪丙午四月天津徐世光摩题”。语出自《诗·鲁颂·閟宫》“泰山巖巖,鲁邦所詹。”“巖巖”亦作“岩岩”、“嵓嵓”、“嵒嵒”,高大、高耸、威严的意思。形容泰山之巍峨。题刻人徐世光,字友梅、号少卿,天津人。光绪壬午举人,清末官吏。曾任青州、济南等地知府,登莱、青胶道兼山东海关监督。其兄徐世昌出任北京政府国务卿时,使之督办濮阳河工,晚年致力慈善事业,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督办濮阳河工工竣后,撰有《濮阳河上记》一书,记述双合岭堵筑工程程序、图说、料物、器用、工匠、夫役、日记、职员录等,尤其是对料物、器用记述详备。对研究旧时河工提供了详细资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气通帝座”石刻。位于岱顶凤凰山石壁上,横刻楷书。首刻“嘉庆三年秋月”,末署“休宁金棨”。“帝座”是武星座里的一星名,以帝座为中枢,左右各有十一星,呈屏风状。“气”指泰山之灵气。比喻泰山之灵气与帝座星相通,盛赞泰山之高。题刻人金棨,字戟门,号索中,安徽休宁人。曾任泰安知府、济南知府,任职期间他常于政务之余,登览泰山,遍游名胜。他还“远考典章,近征文献”,主持编纂《泰山志》一书,历时四载,于公元1798年完成全部书稿,全书20卷,刻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善。此石刻便是金棨完成该书编纂后乘兴而题的。
“目尽长空”石刻。位于玉皇顶附近的石壁上,横刻隶书。首刻、末署不明显,有资料记载为民国五年,周邵昌书,杨光宗题。语出自唐代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三》“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意思是登上泰山,凭崖眺望八方极远之地,也就是远方的尽头,天空显得格外宽阔。
“东柱第一灵区”石刻。位于玉皇顶附近丈人峰石壁上,竖刻楷书。首刻、末署都非常模糊,末署中唯一有个“許”字比较清楚。“东柱”是指东岳泰山为东天之柱,灵区意为美善之区、奇美之地。宋代苏轼《叶待制求先坟永慕亭诗》中曰:“灵区有异产,化国无潜珍。”清代许承钦《石竺山》诗云:“灵区与世疏,真仙此盘礴。”题刻者赞美泰山为中华第一美善之区、奇美之地。
“万古凌霄”石刻。位于斗母宫附近登山盘道之侧,横刻楷书。无首刻,有末署“民国六年 岁次丁巳夏五 偕邑绅孙君茂亨登岱 特留鸿爪
并托警长张君紫封付之勒石志游 国务院存记农商部佥事
德州魏宗莲谨题”。题刻人魏宗莲,字濂溪,山东德县人。民国初期曾任北京政府农林部佥事、农商部佥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湖北实业厅厅长等职。后来还任过吉林省政府参议,伪满权运署署长。“万古”即年代久远、永远;“凌霄”即迫近云霄的意思。此处是称赞泰山之雄伟巍峨。
“曲蹬盘云”石刻。位于登仙桥附近盘路之侧的石壁上,横刻行书。首刻“光绪甲辰秋初”,末署“豫章段友兰”。题刻人段友兰,清末进士,江西永新人。在翰林院任职达十余年,曾任泰安、青州、嘉定等地知府。公元1909年被赐花翎二品衔,加八级记录。品行端正,为官清廉。有文才,尤其是小楷书法为优,其馆阁体手书如今仍为书法收藏市场之俏货。“曲蹬盘云上,危崖附葛攀。”记不起这是那朝那位诗人的一首诗?此处是形容攀登泰山盘道之险峻。
“果然”石刻。位于岱顶平顶峰北侧的石壁上,横刻行书。首刻“康熙
甲午”,末署不详。极大多数人认为是清朝康熙皇帝之御笔,康熙一生登过三次泰山,据说此石刻是公元1714年康熙第三次登泰山时所书。感叹泰山名不虚传,山果然、水果然、旭日果然、晚霞果然,既是康熙对登山临途所见题字的肯定,也是康熙暮年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帝王霸业、世事沧桑的感慨与顿悟。当然也可能是在康熙甲午年,某某文人骚客登泰山一路风景、一路心境,一路至此前后照应,终融会贯通,有豁然之感,果然......果然,一切尽在此二字之中。
“一览众山小”石刻。位于玉皇顶南侧之石壁上,竖刻隶书。首刻“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初秋”,末署“泰安县知事丁其璋题”,首刻和末署为楷书。语自唐代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登上泰山,俯瞰那群山,而那众山显得是极为渺少。题刻者丁其璋时任泰安县知事,那么县知事是个什么职别的官呢?“县知事”是负责一县的行政官员职务,清以前叫知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州,仅设县,置县知事为一县行政长官,也就是后来的县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