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山上吴公坟——吴太守墓(长沙市保)

标签:
旅游文化 |
又是一个周六,天气还是那么阴沉,仿佛随时都会下雨。按捺不住心情、闲不下的脚步又踏上了长沙访古之路。第一站来到春华镇百熙村泉井组,谒拜了“北大之父”张百熙的墓。天飘着细雨,本想从原路返回长高村公交站,结束这次行程。后来用手机查了一下附近还有一处市保文物“吴太守墓”,在九田村方田组,那边有九田村公交站只有4.7公里,比原路返回到长高村公交站只多了0.6公里,本着尽量不走重复路的原则,决定从九田方向返回,顺便看能不能确定一下“吴太守墓”的大概位置,以便下次来探访。
根据导航沿着山间无名路往九田村公交站徒步,虽然天飘着细雨,但闻着山村淡淡的泥土味,还有那偶尔来几声的鸡鸣犬吠,感受这种久违的田园场景,真让人心旷神怡。大约走了两公里远,估摸应该到了九田村范畴,记得查阅春华镇文物保护资料时,上面注明“吴太守墓”在九田村方田组蜈蚣山山顶上,便向路边人打听方田组的位置,他们见我打听方田组,就问我去方田组那户人家。我如实地回答,不是去找什么人,而是去方田组的蜈蚣山上去看一古墓。说起古墓他们便用手指着大概方向说,沿着这条路往北走一公里左右,那里就是蜈蚣山,山上是有古墓,据说是吴三桂的墓,早两年还被人盗过。
继续往前走了一段,估摸一公里有多,但路边都是山,到底那座是蜈蚣山呢?刚好对面走来一位老者,向老者一打听,老者指着刚走过的三岔路口那房子后面的一座山说,那就是蜈蚣山,吴三桂的墓就在那双峰之间的山凹中,看来这一块的人都把这吴太守当成是吴三桂啦。老者还热心地说,此山三面陡峭,基本上没有路可上,唯有南侧可登,但估计会长满了柴草。向老者致谢后返回到山的南侧,想确定一下准确的上山路线。只见公路边的深水沟上架了两块水泥板,连接着一条通往山上的小路,一时兴起便沿着这条崎岖的羊肠小道攀登,这海拔只几十米的山包一泡尿功夫就上来啦。
山凹中有两处坟,靠南的高一点是新坟,靠北的稍低点用石头砌有墓围,坟北侧立有长沙市文物保护碑,东侧有春华镇人民政府立的重点文物保护处“明朝吴太守墓”水泥碑,看上去立的时间不是太长。坟墓坐东朝西,墓围保存完整,墓冢明显有被盗痕迹,墓后立有石碑三通,主碑上刻有“七世祖明诰赠奉政大夫吴公太甯大......”字样;左附碑刻有“讳仁逊邑庠生生宏治元年戊申......初一日子时,卒嘉靖三十一年......月初十日午时,寿六十有五,葬......七甲地名株梓......”字样;右附碑刻有“修课丁酉、庚戌、丙午、乙未/友哲韬科爵/四房......光绪三十三年丁酉......”等字样。因三块石碑的下部被盗墓人用泥土掩埋,所以底部的字不能全部复原。
从三通墓碑不完整的刻字可得出以下基本信息:一、墓主的生卒时间是公元1488年——1552年,享年65岁;二、墓主的姓名为“吴太甯”,字或号为“仁逊”;三、墓主的学历为“邑庠生”,官职为“诰赠奉政大夫”;四、墓碑是墓主的第七代友字辈四房后裔在光绪三十三年重修墓时立的。
首先可以断定,当地民间传说的吴三桂墓纯属乌虚子有,因为与吴三桂的生卒年份相差较大,这位吴公死后六十年吴三桂才出生。还有一点就是这“吴太守”的说法也站不住脚,“邑庠生”只是旧时的本地秀才;“诰赠”是明、清时朝廷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追赠封号;“奉政大夫”明代为五品文散官名;还有“太守”自隋以后不再是正式官名,明清则称知府。至于这处明代古墓为何冠名“吴太守墓”并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确实疑点太多。
根据以上依据,可以基本判定,假如当地吴家族谱上没有一个名或字叫“吴太守”的人,那么这“吴太守墓”就是以讹传讹而来的,应更名为“吴公墓”才名副其实。信不信由你,反正俺信啦。
附游览路线:如自驾可查“方田坝(长沙市长沙县)”导航;乘坐公交的话星沙文化公园站有星通(XT)5路到九田村站下车,往东南方向步行2.1公里即到。具体坐标为北纬:28°22´41.86´´;东经:113°17´41.04´´。海拔72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