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旧长沙的休闲区——茶馆巷建筑群(长沙市保)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 |
自古以来就有休闲,休闲从意义上来说就是消除体力的疲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只是这休闲的方式是随着各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民国时期,旧长沙里的市民们的休闲方式就是找个幽静的地方,品品茶,聊聊天。在旧长沙里,有一条巷子里有许多家茶馆,是市民们很喜欢去喝茶的地方,消费也比较平民化,后来长沙人就把这条巷称为“茶馆巷”。
茶馆巷是条不长的小巷子,在百度地图上搜不到。它位于开福区通泰街盐道坪社区,北起中山西路,南达如意街,其实如意街也不算什么街,充其量也是一条略大一点的巷子,是东起接贵街西到西长街的巷子。在民国时期周边的盐道坪、如意街是一个商业市场,因此四周云集了许多生意人,这些生意人在忙活了一天之后总喜欢来这里喝喝茶,聊聊天,摆摆龙门阵。
后来一些有钱人便在这巷子里建起了豪华私宅,也就是大家说的公馆。虽然其居住的主人知名度不是很高,但这些建筑连辍成片,建筑精美,结构纤巧。其中9号、15号、20号、22号公馆经历风雨沧桑,尤其是作为“文夕”大火而幸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旧长沙建筑,至今仍保存得比较完整,具有很高的文化文物价值。因此,长沙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将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茶馆巷,从北面的中山西路往南行,当年的麻石街改成了水泥路,不宽的巷子曲径通幽,巷子里两边是斑驳的旧房子,头顶是低矮的旧电线,所以这些都仿佛在讲述着这条老巷的故事。这条逶迤于旧长沙市中心,隐藏于闹市里的街巷,早当年因茶馆而得名,但如今却看不到一家茶馆。这里除了布满沧桑的旧房屋外,基本上没看到一家商铺。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成了纯粹的居民区。
据老长沙回忆,除了民国时期的茶馆,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成为长沙吃货向往的地方“罐子一条街”。那时候这条巷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开着小饭馆,因瓦罐汤而闻名长沙。不过好景不长,火了几年后就逐渐冷清啦,因为这里巷子太窄,不方便停车,逐渐退出了餐饮舞台。
茶馆巷九号据说以前是民国时期长沙县县长的公馆,在“文夕”大火中部分毁坏,后来虽经修复,但还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麻石门框,竹片嵌的门页,两层楼房,具有封火墙等徽派建筑风格。院落、天井、立柱、护栏、楼梯等均保存完好,房屋结构没什么大的变化,门页上钉有编号为430105-0004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铜牌。
茶馆巷十五号也是两层砖木小青瓦结构建筑,据资料介绍公馆原主人为国民党某军军长,同样是石库门,门侧有石碑,可被水泥抹平看不出痕迹。房屋结构基本上保持原状,现为私人住宅。门页上钉有编号为430105-0005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铜牌。一层有一定程度的改建痕迹,其他如天井、封火墙、立柱、栏杆、楼梯等设施基本保存完好。
茶馆巷二十号公馆的建造时间比九号、十五号略为晚点,据考证原为一资本家所有,三大改造时上交国家,曾先后作过派出所、公安局宿舍,现为长沙市轻工业局所有,目前住有三户居民。红砖清水墙,一层有一定程度的搭建,但整体还是保存有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门上钉有编号为430105-0006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铜牌。
茶馆巷二十二号门页上钉有编号为430105-0007的“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铜牌。基本状况与前面几处差不多,建筑外观看似较这稳固,只是大门紧闭着,无法进去看个究竟。
整个茶馆巷旧建筑群虽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但整体布局尚存,结构较为稳固。虽各院落内因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搭建,但基本构件如木楼梯、木栏杆等保存较为完好。透过茶馆巷旧建筑群这处长沙社会发展和变更的缩影,让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长沙社会的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