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短视性损失趋避

(2017-03-21 16:02:59)
分类: 投机知识

 

在投资中,我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现在买入某个投资标的,耐心持有五年赚钱是大概率事件,你真的能够下手买入吗?据我的观察,其实许多人仍然是不会买入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

 

1、是对企业估值拿捏不准,即感觉不出是真便宜还是假便宜。如果是这个方面的问题,则当在估值训练上下功夫;

 

2、有的虽然分析来分析去,认为便宜确实是便宜了,可就是下不来手,心里担心买入之后立马下跌怎么办,说白了,就是不能聪明地忍受“一时的损失”。而这种不能忍受一时的损失心理,其实就是行为金融学上所说的“短视性损失趋避(厌恶)”。

 

说到行为金融学,我们头脑中立马会呈现出一些有关的词句,如锚定心理、心理账户、过度自信、过度偏见,而其中最重要的个体行为,就当是短视性损失趋避这个概念了。根据行为金融学家的试验研究,我们人类个体对损失的厌恶与内疚,要超过获得等量财富的欢愉,差不多是2-2.5倍。

 

我们知道,其实就长期来讲,股票资产是最有价值的资产,这不仅为国外的股市发展史所证明,同样也为中国27年的股市历史所证明。如,上证指数至今天3239.33点,自1990100点算起,按27年计算年复合增长13.75%。但是为什么社会上有不少的人仍然视股市是个“万恶”的地方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当与这种短视性损失趋避有关(太多的人将股市的波动当成风险了)。同样,为什么有的人明明知道长期讲股票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仍然要投资一些低回报的理财产品呢?同样也与这种短视性损失趋避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