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人听闻:孩子不善交际原来是缺乏共情能力

有这样一些“熊孩子”:别人受到责备和批评了,他却在旁边拍手大笑;别人已经厌烦困倦了,他却闹着要人家继续陪他玩;别人觉得伤心难过了,他却还在“伤口上撒盐”……
结果,这些孩子没有亲密的小伙伴,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长此以往,孩子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逐渐地被孤立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共情”。当一个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很难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体验对方的情感和需要。其实,情感能力比传统的智商更加重要,那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提升共情能力呢?
关注和肯定孩子的情感
要想孩子能去重视他人的情感,首先他得感受到被他人关注情感的重要意义。当孩子产生某种情感时,无论其正确与否,父母都要意识到这种情感是有前因后果的。首先,耐心地听孩子诉说,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在家长眼中是有存在价值的、是被理解和接纳的。
若只是一味地灌输“正确的道理”或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而非与孩子共情,他就永远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会对他人的情感熟视无睹。
教育孩子要从点滴开始
要教育孩子在平时学会关注他人,进而学会理解他人,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中国的家长往往无法把握好“爱”的时机和程度,久而久之,他人的帮助在孩子看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养成“无心”的习惯,导致共情心理的缺失。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教会孩子对父母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父母提供帮助,养成“有心”的习惯。
为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
共情能力是一种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能力,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父母共情能力的表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沐浴在爱得环境中,是孩子感受和学习共情能力的基础。
创造亲近生活的共情环境
现在,有一些孩子从小就在表达自我情绪和识别他人情绪上呈现出不足,这其实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早期的情感需求被忽视了。平时只能和电视、电脑为伴,失去了学习和体会共情的机会。
父母应该创设一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中:不要每件事都为孩子准备齐全,巧妙地留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产生了帮助的需要,在得到帮助之后,才会产生感激之情,激发内心的爱。
用文学艺术提升共情能力
文学艺术作品是具有感染力的,它通过营造情感氛围促进孩子体验和理解作品,从而使其轻松、自然地接受情感的熏陶。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超越自身已有的经验去体验各种情境,不断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在这一个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孩子还会把阅读和愉悦的感受联系到一起,有利于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阅读小说,特别是那些以第一人称撰写的,或涉及大量信件往来的小说对于共情能力的发展也很有好处。因为在阅读此类小说时,读者需要从主人公的角度来想问题,并与他们一起体验快乐和悲伤。
其实,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并不难。抓住孩子萌发情感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乖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