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01》的小姐姐们出道了,你所不知道的“偶像经济学”…

标签:
娱乐杂谈 |
霸占朋友圈近两月之久的《创造101》终于出总诀结果了!没错!就是那个捧红了孟美岐、“菊姐”的女团真人秀节目!顺道一问,你喜欢的小姐姐有出道成功吗?
自上线以来,《创造101》一路话题不断,参赛选手在不断圈粉的同时,也让背后的运营方、平台以及40余家经纪公司又火了一把。而如今随着节目的收官,接下来谁又将继续坐享《创造101》的红利?
一场“人力”的运动
《创造101》无疑是一场超级规模的选秀节目,海选人数超过10000人,从中选出11位出道,概率0.11%。
选秀节目,是整个综艺行业里工业化程度、复杂化程度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对于《创造101》这档节目来说,更是如此——它的制作团队人数长期稳定在四百多号人,峰值时期高达五百多人。七维动力合伙人、《创造101》执行制片人邹志明说:
我们吃个饭,都能吃掉整个浙江国际影视中心一半的量。且不说这101号女生挖掘和选拔本身的复杂程度,仅仅是节目组这四五百个人的吃喝拉撒睡,已经足够“恐怖”了。
一场“财力”的较量
在这场造星运动中,我们看到了粉丝的力量。
跟其他选秀节目依靠专业评审不同的是,这档节目一开始就打出全民创始人的概念。为了能使“爱豆”高位出道,粉丝们不遗余力地集资买卡投票、时刻刷新排名、奔走转发拉票。
《创造101》的投票规则是,视频会员每天可以为11名选手各投11票,如果想再单独为某位选手投票,就需要购买选手定制会员卡,一张定制卡可以额外再投121票。许多粉丝集资为偶像购买投票卡。
集资,是当代“粉丝圈”常见的一种行为,集资的钱通常会被用来给偶像做应援,如买生日礼物、买专辑、买花篮米篮、给工作人员提供餐食等。
据“知著网”报道,截至23日中午,据不完全统计,《创造101》的集资总额已超3000万。
一场多方共赢的选秀
48.6亿、104.5亿,这两个均以“亿”为计数单位的数字,都来自于刚刚收官的《创造101》,前者是《创造101》截至目前的播放量,后者则是微博话题#创造101#的阅读量。
自《创造101》播出以来,该节目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并凭借明星养成、真人秀等特点吸引一定规模的粉丝,由此产生的高流量和粉丝经济基础也为与节目相关的平台及公司带来不少的红利。
首先不可不提的是腾讯视频。作为《创造101》的出品方,同时也是独播平台,腾讯视频无疑是红利坐享者中的一员。
凭借高流量、高关注度,《创造101》能为腾讯视频在会员、广告等方面带来回报。据极光大数据日前发布的《2018年5月网络综艺观众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创造101》43.8%的观众为该节目购买了视频网站会员,该比例在播放量TOP 5网综中位列首位。
除腾讯视频外,节目冠名商和合作品牌也是红利坐享者。在《创造101》中,OPPO是该节目的冠名商,同时七度空间、小红书、中华魔力炫白、康师傅冰红茶、英树和麦当劳为合作品牌,各个品牌会与节目有广告植入等不同形式的合作。
据《报告》显示,《创造101》除了吸引观众购买视频网站会员,还会吸引观众购买节目内广告的产品,或是下载广告中的App等行为,比例分别约为10%。
随着“火箭少女101”正式出道,与品牌的代言合作也逐步提上日程。从目前透露出的与伊利谷粒多的代言方式可以发现,并非是直接代言,而是需要各成员的粉丝购买相应数量的产品,才能确定该成员为代言人,如果粉丝无法达到约定的购买数量,那么就有可能无法成为代言人。
这种代言模式,无疑也让品牌合作方在产品销量上能有一个满意的数字。
粉丝红利减弱,运营方享长期红利
无论是腾讯视频,还是冠名商、合作品牌,《创造101》带来的粉丝红利会随着节目播出完毕或是相关活动的结束而逐渐减弱,但有一方会获得相对更长时间的红利,即出道女团“火箭少女101”背后的运营方。
公开资料显示,女团的管理和运营工作会由企鹅影视和哇唧唧哇两家公司进行操作。对于这两家公司,属于腾讯旗下的企鹅影视想必已为人熟知,而哇唧唧哇虽然相对较为陌生,但该公司的总裁是被视为“选秀教母”的龙丹妮。
据悉,此次《创造101》与女团成员经纪公司签署的合约中,被选中以女团成员出道的11名女孩,会在出道后的两年内不得以个人身份参加活动,完全由企鹅影视和哇唧唧哇操作,与原来所属的经纪公司相当于处于一个暂时割裂的状态,同时原来所属的经纪公司会按照合约中的约定比例得到部分收益。
这也意味着,未来两年内全权操盘女团的企鹅影视和哇唧唧哇,若能将女团运营起来,则将会实现不小的红利。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创造101》诞生的女团背后有曾操刀“超女”、“快男”等节目的龙丹妮,拥有不少经验,同时还有腾讯的资源加持,但在未来实际操作中难免也会遇到困难和挑战,究竟能运营到何种程度还有待观察。
偶像产业井喷,艺人商业模式任重道远
在这个所谓“中国偶像组合元年”的节点上,逐梦的年轻人,以及为偶像振臂高呼的粉丝,描绘了新的行业画像。
风口之下,偶像产业背后的公司迎来资本盛宴。乐华娱乐宣布踏上IPO进程;麦锐娱乐日前完成新一轮融资;包括嘉行传媒、悦凯娱乐、芒果娱乐、新湃传媒在内的公司,纷纷开启了招募练习生的计划。
而在资本忙于快速实现商业变现的同时,粉丝所真正期待的“优质偶像”,似乎还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作品和实力。
纵观偶像市场,并没有哪个偶像能一直处于火热程度,每个偶像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那么,面对新人快速迭代的趋势,是造新人还是想办法延长生命周期?业内人士众说纷纭。
而且与个人出道不同,团体出道因涉及更多团员,并需要作为一个团体运营,难免会更为复杂并增添不确定性。
以出道不久的NINE PERCENT为例,虽然该组合整体热度不低,但很少有9位成员同时到齐参与活动的情况,包括日前的《跑男》,也缺少了蔡徐坤的身影,这与每位团员和各个经纪公司签署的合约有关。
同时也能发现,不少粉丝似乎也并未将该组合视为一个团体,而是依旧支持着自己喜爱的某位团员,对其他团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对于一个组合而言,并不算是一个较为良好的状态。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节目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内偶像产业的未来,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艺人,基于舞台表演的“偶像”一职,具有更高频的曝光率和更强大的粉丝粘性,因此拥有较好的变现能力。
但另一方面,尚在起步期的国内偶像行业存在大量创业型公司,并未具备完整的运营能力。而随着“偶像”风口的到来,各路资源及创业者相继涌入,行业的运营模式及规范更亟需完善和明确。